清代皇族知多少——实际划分
清代宗室有制度上的划分,也就是分成觉罗、宗室,然后再分远支宗室近支宗室等等,这种制度上的划分,之前的文章已经讲过了。除此之外,清代皇族还有一套实际上的划分,这里来讲一讲。
第一种,所谓“世职”
世职实际上就是“有爵位的宗室和觉罗”,其人数占皇族人口的极低比例。
宗室男性里,拥有爵位者的比例约为6.3%,而觉罗男性拥有爵位的比例应该低于3%,而且觉罗的爵位体系与宗室不同。
这种“世家”实际上还分成两种,一种是所谓的“爵邸”,也即宗室中拥有“亲王”到“奉恩辅国公”这六等爵位的家族,也被称为“府邸世家”。“爵邸”只占宗室有爵位男性中的1/4,也就是总人口的1.6%不到。另外一种即是普通的不入八分爵位宗室以及民爵的觉罗。
“世家”的皇族无论在经济还是政治上,均有特殊的待遇,尤其以“爵邸”为甚。由于拥有经济和政治上的特殊待遇,其贵族性也更为凸显,门第甚高。
我们所熟知的“皇族后裔”,基本上都属于这个阶级,如溥杰、溥侗、金寄水、瀛生、启功、启孮等。由于他们过于知名,以至于很多人以为皇族这个整体都是“世家”的这种状况,也造成了民间口传的一些不良影响,造成了“处处是王爷,个个是贝勒”的习惯。
第二种,所谓“官宦”
官宦世家指的是宗室、觉罗通过当差或者科举,获得仕宦上的成功,并且经常子孙仕宦的家族。这种官宦世家大多是闲散宗室觉罗或者个别世职世家转变而成,有的时候和世职家族还会重合,如启功的家族即是明例。区别于世职世家的“祖荫”,官宦世家多靠“真本事”,而且其地位可以和一些普通世职世家相抗衡,甚至一些科举的皇族官宦世家,还成为一时的名门。
不过说到底,皇族之中当差任官的不少,但是能够形成官宦世家或者科举世家的究竟是极少数,能够数得上的,由世职出身的如和亲王支的启功家族、理亲王支的奕灏家族等,闲散出身的如豫亲王支的宝熙家族、恭(老)亲王支的寿耆家族等。
第三种,所谓“闲散”
实际上就是除去上面两种的其他宗室和觉罗。他们或许有些小差事,不过多数是无官无职,每月领取赡养银度日。这种无官无职的人,占宗室男性比例的70%左右,而觉罗缺乏数据,应该比宗室更高。他们除去皇族的个别特权之外,在生活上和普通闲散旗人无甚差异,实际上也是“皇族”的普遍状态。与其强调他出身的“皇族”属性,不如强调他实际上的“民”属性。
不同出身和不同的经历,使得清代皇族分成了不同的情况。单一的情况不能映射整体的状态,就好似皇族并不是全都是王爷贝勒,皇族也并不都是天天没有差事可干,同时皇族也并不都是居住村屯的农民。原本的这种事实阶级,其实到了今天依然在其后裔的身上有所体现,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更加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