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讲了折线统计图,孩子们兴致比较高。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资源,教材上的例题、练习反映着显性的数学知识(概念、法则、公式等)和隐性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基于以上理念,对教材资源进行有机整合、重组。为学生创造更多与问题情境、与现实生活、与自身原有知识经验等进行对话互动的机会。教学中尝试着用质朴无华的数学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一)由“陌生”变为“熟悉”
课伊始,出示两个城市两张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要求判断哪张统计图是表示北京的降水量。在判断中学生自觉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比较中激发了学习新知的兴趣。
(二)由“静态”变为“动态”
对教材练一练名称由“6~12岁”改为“6岁以后”,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表中数据引起冲突、质疑,自然引出下一环节。巧妙改变和延续,使学生体会到要想清楚的知道12岁之后男女生的身高变化情况,老师提供的统计表不便于比较,需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动手制作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更易于比较。这样的安排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电子白板的运用动态展示了制作统计图的全过程。
(三)由“单一”变为“丰富”
教材提供的素材比较单一。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增加了奥运会期间天气情况、商场营业额,GDP,商品房销量等多方面的统计资料。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凸现统计知识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