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文《受戒》,10000多字。一节课,45分钟,如何设计教学,如何开展文本鉴赏,如何让学生获得审美体悟,这是考量一个语文教师教学功底的事情。
2011年10月2日天一中学的三堂语文课,同课异构,来自西安、南京和本地的三位语文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异彩纷呈,个性鲜明,值得品味。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想给学生怎样的文本启迪和文学批评。
有教师认为,如果仅仅是给学生一般的人性陶冶,似乎很不够,挖掘得较浅。然而我们看到的第一堂课,学生们并没有拘束于人性美的认识,更为可贵的是,师生贴近文本语言和细节,在生动和白描式的情景之中获得了美的享受。这种设计,从学生的心灵深处出发,而不是一般层面上的给学生以圈套。到最后,那个“梦”的疑惑就迎刃而解了。
后两堂课,都是从学生预习问题出发,从佛教的戒律开讲,给学生设置了一个矛盾的对立面。而且第二堂课花了很多时间去阐释一戒二戒三戒等等所指,似乎这样的教学是基于学生困惑帮助学生澄清阅读的困难。然而,我们发现,因为这样的引导反而使得学生更加迷惑,于是出现了六根不净、佛学丑陋的另一种误解。教师煞有介事地让学生讨论“佛教到底干什么”。最后一堂课想将学生引向“庙是生活的世俗化,世俗化的生活理想化”的哲学境界里,可惜的是,学生一片迷糊。
一堂课如何切入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尤其是长文短教,深文浅教。第一堂课抓住了人性美的话题,很自然地给学生以清新明了的世界,一对小主人公跃然纸上栩栩如生,那种静谧、简单、自然、淳朴的美就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这样的一个画面,加上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美丽动人的生活场景,是不是更具魅力呢。破戒之梦,也许只是作者的单相思,可是汪曾祺其人,不会这么简单的放弃自己的梦想的。
独特的生存环境,奇异的风俗人情,另类的生活方式,加上传统道德伦理资源的异化,构成了一个文化整合体。在这里,和尚的生活与凡人无异,他们的自由和淳朴都是那么的可近和可亲。唯一不同的是他们要“受戒”,要为人们做佛事。由此可见,这里的和尚的生活方式其实已经融合到地方民风之中,已经真正具体化、本土化和生活化了,是当的一种宗教样式,是当地人的独特的生活方式。
明子和英子之间,并没有刻意地压抑和畏避,而是率性成长,自然而为。他们追随着人性的召唤,在尘世之中,保存着自然的人性和透明的心灵,我们不难看出,这是和大自然之间、和佛道之间有着相容相通的道理。
教学这一课,也许确实需要看看学生们到底存在着怎样的问题,但是,最根本的,不是仅仅是解决这些问题,而是要追问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有没有根本的问题,可不可以再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体会和感悟,有没有突破一个两个点,告诉学生文学文本的欣赏是需要文化背景和文本语言相互结合在一起的道理呢。
审美经验告诉我们,诗,审美,净化,是三个基本的构成因素。诗代表着艺术创造和生产,审美代表着艺术接受和理解,净化代表着艺术交流和再创造。想解决什么问题,自始至终,需要教师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我们可以去解读作者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渊源,可以去了解佛学的一般戒律和清规,但是,我们更应该知道,这是一堂文学作品的教学,是让学生在文学文本之中获得感动和感悟的过程,是让学生在很自然的不经意之中实现当下与作品之间最近距离的对接。
这是一种教学文化的立意,是审美阅读的高立意和教学过程的细编织之间的破解与融解。
任何文本和读者之间都存在着陌生感和距离感,如何基于学生的文学认识和人生积淀开掘出不一样的阅读生机,我想,还是应该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下功夫。既然文学作品是一个静止的存在,作者又是一个无声的存在,那么,我们不能自以为是地认为,我的课堂只能而且唯一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的阅读问题。因为,学生的阅读问题仅仅反映了一个方面,教师的人生经历和阅读体验,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解决学生的阅读问题,更重要的是,是引导学生在对话交流中一方面实现文本还原,一方面实现人性超越。语文学习,应该在阅读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阅读体验。后两堂课,成功的一面是让学生去读了,去想了,可是问题琐碎,表面的深刻代替不了根本的浅薄,如果没有给学生以阅读铺垫,没有让学生在文本的语言之中去解读,只能是相得无章和纠缠不清。
听课评课,缘于一种阅读的理解。写于2011年10月5日。
备注:有兴趣的话,请参阅本人的《关于<受戒>的接受美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