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作为一个传教者——一个勤勤恳恳的教育家,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是“默而识之”,虽然是“述而不作”,但是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学问储备,那传授什么、拿什么教给学生呢?而积累知识的过程需要安安静静地,不可以心存外务,让学问之外的人与事影响到自己,而且社会中的声音和思想很复杂,各种歪门学说很容易蛊惑人,所以孔子用了一个“识”字,其中包含了:发现、辨别、领会与记忆。
其次是“学而不厌”,唐朝思想家韩愈在《增广贤文》中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可见学习不是一件轻快事,特别是孔子那个时代,用的是竹简,试想一部《论语》两万多字,估计就要一二百公斤,一两千片木片,要伐树、切片、刻字,哪怕什么事不干,恐怕也要一两年的时间吧,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古文那么精简,读起来不但很费脑子,还要很费体力,如果没有兴趣的话,怎么能做到勤学不厌呢?从这个角度看,孔子能够广泛收集各国遗留的典籍(估计至少几千斤吧),还要带着在各国之间流浪十几年,还要仔细研究、辨别、整理,(《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读易,韦编三绝,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这个能不说是伟大吗?
第三是“诲人不倦”,就是“教诲别人不厌倦”,这不是好为人师的炫耀,而是对天下世人的仁心,如果没有普济众生的仁慈之心,怎么可能无私、不倦地把自己的所学、所会教给其他人呢?所以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说“一个真正的教育家,必须要有宗教家的精神,爱人爱世,须要有舍身饲虎、入海救人的牺牲精神才行,又像是亲自施用换心术硬要把自己的东西,装到他的脑子里去的这种心情”。而今天大部分的教育从业者们,只是把教学当成了一种维持生计的手段而已,所以能遵守教育者的职业操守就不错了,如果他们真的有“教化民众,普济众生”的宗教家精神,那也不会有什么名师辅导班之类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