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陆续有同学在写关于100块钱押金的问题,而我报名的时候并没有想太多,而中只是想着不要被大家落下。就在这两天我开始想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也会报名参加呢?
这两天我总是把作业放在最后来写,说明了在我的意识里认为它不是最重要的,但是每天是需要去完成的,于是就在孩子们睡觉之后,我开始去整理思路。很多同学是在前一天就把它写下来,然后第2天早上提交,这说明了他们认为这件事情很重要要提前写,或者是他们认为这件事情花费的时间很多,如果第2天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写。而我呢,为什么要把这件事情放到最后去做呢?今天我一直在想要写什么主题,想来想去也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观点,就在刚才翻书的时候,我看到了社会心理学从众这个单元,我想或许我报名这个写作 训练营也是从众的心理吧!
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的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表现为个体的意见与行为和群体中的多数人相符。从众行为本身无所谓是积极或消极的,它对人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行为本身的社会意义,在任何社会中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保持大致一致是必要的。从个体来看,人在许多方面只有与社会主导倾向保持一致,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当然从众毕竟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群体影响方式,如果凡事从众、缺乏独立思考,那么也会使自己失去主动性和缺乏个性。
从众行为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寻求行为参照,在许多情境中,个体由于缺乏知识或其他原因,而必须从其他途径获得自己行为合适性的信心,按照社会比较理论的说法,在情境不确定时,其他人的行为最有参照价值,个体从众选择与多数人的行为一致,自然是找到了较为可靠的参照系统。二是对偏离的恐惧,偏离群体的个体会面临较大的群体压力乃至制裁,任何群体均有维持一致性的倾向及对偏离的惩罚机制,对那些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的反应是接纳、喜欢和优待,而对偏离者则倾向于厌恶,拒绝和制裁。在社会生活中多数人实际上已有尽量不偏离群体的习惯,个体的从众性越强,其偏离群体时产生的焦虑也越大,也就越不容易偏离,从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看东方文化,更倾向于鼓励人们的从众行为,因而东方人较容易产生对偏离的恐惧。三是群体凝聚力,它的意思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水平及以及成员之间的吸引水平。凝聚力高的群体中的成员群体认同感较强,与其他群体成员之间有密切的情感联系,有对群体作出贡献和履行义务的自我要求。
回想我参加星妈培训以来,各种行为应该是以从众为主,一是希望能够寻求可参照的行为,像大力老师及刘丽囡老师她们那样能够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紧跟慢跟害怕偏离这个群体,被大家落下,这应该是属于对偏离的恐惧,再一个就是新阳光这个团队,对于我的吸引力,我看到这个团队里每个人都在努力的去展现自己,去发挥自己的作用,这个团队的凝聚力吸引着我,努力的跟着大家的步伐往前走,写到这里我才明白,并不我是多么勇敢,而是这个团队在吸收着我,我只是随大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