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申报进入 “倒计时”,地方节点前置压缩筹备周期
2025 年 9 月 15 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 2026 年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申报,全国统一截止日期为 10 月 24 日。但受国庆假期影响,地方审核流程已提前收紧:宁夏、广东等多地明确 10 月 9 日左右停止接收企业材料,企业需在 9 月底前完成申报材料初稿,节后第一时间提交终审版,实际有效筹备期仅约 12 天。
清远等地已通过专题培训前置部署,要求企业提前完成立项备案与入库手续,避免因流程延误错失资格。业内人士提示,需优先对接属地发改部门,确认地方特色要求,如老旧电梯更新类项目需额外完成业主签名与设备底数核查。
二、支持领域扩容,国产化与减碳成核心标尺
本次申报延续十大行业基础支持框架,涵盖石化、有色、医药等传统领域,但明确剔除水泥、平板玻璃及粮油加工等细分品类。更值得关注的是三大新增方向:
安全生产:矿山智能监测、化工防爆设备等装备升级;
电子信息:6G 原型机研发等前沿技术攻关,中广核技等企业的国产化突破项目已被纳入示范案例;
设施农业:智能温室光控系统等装备更新。
所有新增方向均要求国产化率不低于 85%,且可行性报告必须增设 “碳减排测算” 章节,采用国家发改委认可工具开展核算。
三、申报门槛与资金规则双重调整
(一)项目准入硬指标
须为在建项目,固定资产投资≥2000 万元,建设进度≤80%;
淘汰旧设备价值占新设备投资比例需超 10%,未开工或已完工项目直接出局。
(二)资金配比新机制
中央财政资金占比从 60% 降至 50%,地方配套提升至 30%-40%,剩余部分可通过政策性银行绿色信贷补充。单个项目最高支持额度 3 亿元,AI + 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可突破上限。
(三)材料新增刚性要求
除常规文件外,需额外提交:第三方检测的新旧设备能效对比表、淘汰设备处置承诺书,后者需明确环保处理路径。
四、区域倾斜明显,实操需精准对标
资金分配实行差异化导向:中西部及东北地区项目获得 60% 资金倾斜,东部地区则侧重集成电路设备更新等科技类项目。宁夏等地已通过投资培训明确,项目需精准对接 “两重”“两新” 建设导向,做实用地、环评等前期工作方可提高通过率。
企业申报前需重点核查否决红线:房地产相关、新建项目及淘汰设备占比不足等情形均直接淘汰,这与专项债券 “负面清单” 管理原则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