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玩具店门口,曾经看到过一个哭泣的孩子。孩子刚买的玩具摔坏了,所以一直在哭。
妈妈看到孩子为了玩具哭得梨花带雨,有些生气,对着孩子说,“你就为这么个破玩具哭啊,你家里的玩具都比它好,妈妈为你花了那么多钱,结果几十块钱的东西你就哭成这样,你还是男子汉呢,你的眼泪就这么不值钱啊……”
这个妈妈情绪控制的很好,并没有大喊大叫。她的话听起来挺有道理的,是啊,你这个孩子,你的身价可远远比这个玩具值钱多了,你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
但对孩子来说,他只是弄坏了刚刚得到的新玩具,他很伤心,他想哭来发泄一下。他不会在哭之前,算算这个玩具多少钱,值不值得哭一场。
孩子的世界不是用钱来衡量的。也许,只有孩子不会用钱来权衡利弊了。
大多数的父母,都认为自己是爱孩子的,即使是对孩子又打又骂,父母的心灵深处还是认为自己爱孩子。但是爱,真的不能都藏在心里,却不表现出来。
你能理解孩子的委屈吗?就像那个为了玩具哭泣的孩子,他的妈妈肯定爱他,却不理解他。理解孩子,用心理学的名词来说,就是“共情”。
宋朝的时候大概还没有心理学,但朱熹已经在《礼记·中庸》注解“体谓设以身处其地而察其心也”,也就有了成语“设身处地”。设身处地,其实就是“共情”。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别人的问题,才能看到问题的真正原因。
02
最近儿子总跟我说,“妈妈,你把我扔了吧。”
我很不理解,”为什么要把你扔了呢?”
他傲娇的抬起头,不理我。
终于在他第N次重复这句话的时候告诉了我答案,他说,”这样你就方便了啊,想去哪儿就能去哪儿。”
我恍然大悟,原来是和闺蜜聊天,我说了句“带着孩子哪都去不了,太不方便”之类的话,小家伙听到心里去了。
殊不知我无意间的一句话,却让儿子心心念念那么久。
有个经常和我儿子玩的小朋友,他的妈妈是典型的“谦虚型”妈妈了,两个孩子搭积木,她总是会夸奖我儿子,“你看哥哥搭的多好啊,你什么都不会搭,乱七八糟的。”她总是用对比来夸奖别人家的孩子,贬低自己家的孩子。那个小朋友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不会”。
其实在每个妈妈眼里,自己的孩子都是最好的。恨铁不成钢也好,谦虚谨慎不骄傲也好,妈妈们表现出来的,传达给孩子的,往往不是内心深处的爱。会让孩子产生错觉,产生怀疑,我是不是你最爱的人?
03
晚上洗漱完,突然想吃冰激凌。我纠结,吃个冰激凌,还要重新刷牙,不吃,馋得慌。
孩子问我,“妈妈你想吃吗?”
我说,“想吃,可是还得重新刷牙。”
这个答案不是他想要的,他又问我一遍,“妈妈你想吃吗?”
我说,“想”。孩子满意的笑了。
是呀,我只要知道自己想不想吃就够了,何必顾虑那么多呢?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真的那么复杂吗?
还记得一个下雪天,我和孩子在雪地里玩,他提出要用我的手机和出差的爸爸视频。因为时差的关系,爸爸那里是半夜。我犹豫了,但拗不过他的坚持,我把手机给了他。
他给爸爸发了视频邀请,爸爸睡眼惺忪的接通了,就有了父子二人奇特的对话:跨越了几千公里的的距离,一个在被窝里的老爸,一个在雪地里来回奔跑的孩子,他们一起分享着下雪的乐趣。
孩子只是想和爸爸分享他的喜悦,而我,却瞻前顾后,想得太复杂。
在表达上,我们需要向孩子学习。他们的表达就是这么直接,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他想你了,不会管什么时间,都会拨打那个电话;他高兴了,不管什么场合,都可以笑得很开心;他生气了,不管你是天王老子,他都不会理你。爱需要体谅,更需要表达。
我们总是把问题想得很复杂,顾及脸面,顾及和谐,顾及别人的看法,却往往忽略了内心的情感。忽略了自己,忽略了身边最重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