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海薇阁单月征文」第三期【人世百态】
“ 更深夜半,天降大雪,猫胡同里一片死寂,这寂静化为一股寒气透进我的肌骨。忽然,后墙下传来一声猫叫,在大雪涂白了的胡同深处,猫婆故居那墙头上,孤零零趴着一只猫影,在凛冽中蜷缩一团,时不时哀叫一声,甚是凄婉。我心一动,是那尖脸小黄猫吗?忙叫声:“咪咪!”想下楼去把它抱上来,谁知一声唤,将它惊动,起身慌张跑掉。
猫胡同里便空无一物。只剩下一片夜的漆黑和雪的惨白,还有奇冷的风在这又长又深的空间里呼啸。”
这是当代作家冯骥才写的《猫婆》一文的结尾。
在散文中,一般要有用一句或一段能使全篇文章提振起来的精彩名言警句才好。《猫婆》的结尾将全文统一收束起来,在文中很有力量。如果没有结尾这几句,文章就无法统一,也没什么余情了。
冯骥才的散文,具有浓厚的小说家或画家气息(早年学习过丹青,曾在天津书画社专事绘画)。他善于捕捉细节或场面,总能把它们写得活灵活现,生动传神,又富有“小说化”的气息。当他涉足景观或传达感受时,通常机巧地诉诸画面的方式,或以具象替代生活印象,很少有空泛拈燥的表情达意,而且往往辅之以音乐感,有心灵在表白的诗韵、精神在渴望自由中尽情舞蹈的感觉。他的一些怀人忆事的散文,是可以当作小说来读的。
特殊年代的题材小说在冯骥才的创作中占据了很大的地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在特点上也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他曾提出过“写人生”的主张,主张描写人生的况味,表现人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他为市井街坊和天津卫码头上的种种奇人做写生并使用具有画面感的语言描绘;在不同时代的人们的生存空间里刻画着形形色色的人世百态;用“可视化的语言”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天津卫的民俗画卷。
《猫婆》算是这个民俗画卷中的一笔,之所以选它做评不外两个原因:一是《猫婆》属于“伤痕文学”(浅浅的沾了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二是昨天自己写了一篇《野猫的故事》,对猫还余热未消,不妨趁热打铁把猫事进行到底。
《猫婆》虽然算散文但是如前所说“是可以当作小说来读的”。实际上《猫婆》是由厌猫、送猫、养猫、丢猫、寻猫、爱猫、怜猫、感猫等一系列小故事(片段)组成的。猫婆不仅是本文的核心,她还是把这些小故事串起来的逻辑上的主线。
但凡有些常识的,都能会意蓝眼睛小母猫、猫婆、猫胡同是什么意思。暗示可视为散文的生命,它可以分两部分来看:一是笔法的暗示,一是材料的暗示。《猫婆》的结尾也不例外,它的好处全在作者能用暗示的笔法去描写暗示的材料。它是该文的中心和升华,至于前面各部分精细的描写,全是为它服务的。
《猫婆》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每日夜半猫儿们扰民,致使主人公不仅“每每把它们赶跑”还想换房子搬家。并用“奇怪,哪来这么多猫,为什么偏偏都跑到这胡同里来聚会闹事?”一句,为猫婆埋下伏笔。
送猫这个说法有点勉强,应该说要猫比较合适。可是该段只描写了小猫可爱的样子,仅仅用“情不自禁”四字就完成了从厌猫到要猫的转变,相对于友人送猫的描写而言显得很单薄,所以还是将这段定为送猫吧。
养猫这段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描写得十分精彩。但作者用了“我也是视猫如命了。”说爱猫过于武断,用养猫概括比较合适。
丢猫和爱猫是有因果关系的,因为通过对猫的了解,所以主人没有再关门拦阻,导致丢猫。
寻猫是全文的重点,因为寻猫引出猫婆,随着对猫婆的深入刻画和描写,猫婆就成了本文的主体,读者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这有点跑到瓜田里顺藤摸瓜的味道,从厌猫开始沿着猫这条线索一路摸下去直到摸到猫婆这个最大的“瓜”。
爱猫、怜猫、感猫也是顺着猫这根藤来的,主人公爱猫的标志是“蓝眼睛的丢失虽使我伤心很久,但从此不知不觉我竟开始关切所有猫儿的命运。”这不是爱屋及乌,而是因为猫婆对“我”内心的触动。
怜猫是因为猫婆死了,无人照料的猫儿们使“我”自觉地付诸行动,开始为猫的生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儿。中间穿插了一个小故事,直击人性很有味道。
感猫这段心里描写不多但感情澎湃,非此不能结尾。可以说结尾这段偏印象的描写是很成功的。
虽然作者的描写部分生动精到,十分值得学习,但我觉得从写作的角度来说还是拿自己写的野猫一文与《猫婆》做个比较为好——容易说明问题。
我写的《野猫的故事》很简单,就是围绕古人说的“家猫失养,则成野猫,野猫不死,久而能成精怪。”展开的。
尽管就写作而言野猫一文与《猫婆》不能相比,但因为该文是站在古人的肩膀上的,它的内容亦是不差——《聊斋》里也有类似的猫故事,只是因为有些东西不符合当代,没法在本文中详说。
这里只做如下两个方面的比较:
一、《猫婆》里的大野猫写得太简单,实际上文中的大野猫充其量不过是流浪猫罢了,野性无法与野化猫相比,野化猫亦无法与野猫相比。
二、《猫婆》一文涉及的东西点多面广,作者把对极大极广极复杂的事物仅仅通过一些人、猫故事表现出来,这显然不是散文所能胜任的。
此比较没有一点对《猫婆》一文菲薄的意思,任何作品都逃脱不了时代的局限性;对于这个问题本文是回避的,本评文只是从写作的角度来说明问题的所在:
写散文不要以短小的文字写繁复而大的景物或事物;欲在一小文中遍写一切,结果必致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