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个写友说:写作可以是语文课,也可以是思维课,但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我们想让自己以后过的更好,就需要不断思考,不断提升,这也是我们践行的目的了。
以前我过多关注自己的有感而发,写出的文字能够让自己回首再看时,忆起当初的百转千回,但却很难让别的读者跟着产生情感的共通,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相同或相似的情感旅程。
换而言之,我的文字只是记录自己当时的心情,虽然真实,却没有普遍传递和传阅的意义,如此的文字似乎少了很长的生命力,试问,一个默默无闻的人,谁又喜欢了解这些微不足道的琐碎呢?
古语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我奔波在而立之后,不惑之前,有此顿悟也不算晚矣。
不妨重新梳理下自己的人生,三个问题: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我是谁呢?!
而立之年,岁月早已赋予我多重身份,父母的女儿、刘先生的妻子、宝宝的妈妈、一个儿科医生,一个学古筝写文字做微商的斜杠青年。
这多重身份里,最重要的,也是排在最前面的,此阶段以工作为生计之后最需要承担的责任。
我从哪儿来?
记得高考的时候,我豪情万丈,跟宝哥哥说:我上大学要去东北,研究生去广州,工作去西北,而我的家在山西。
也许当时只是信口开河的胡扯,没想到却讲中那么多,冥冥之中上天已经安排好了,我生来就是为医学奋斗的战士,我的战场在前线,不遗余力的呵护生命中出现的每个孩子,就是我出现的意义。
我要到哪儿去?
一部《急诊科医生》,看的我心潮澎湃,泪流满面,除了想起自己在急诊科无数个轮回的CRP之外,皓月极深的影响了我,唤醒了当初那个十七八岁的自己,我要去的地方在祖国的大西北。
那里蓝天白云,空气幽静,人们淳朴自然,昨天同事说“去一年你就会又黑,满脸高原红”,我也许忘记,我是个不怕变丑变老的美女儿科医生。
接受心灵的感召,唤醒心底的虔诚,我才能苏醒。
我的未来,在不远处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