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苏东坡的一生,遇到过太多的非议,仇恨,嫉妒,冤屈,种种明里暗里射来的飞箭,欲加之罪几乎到了让他丧命的地步,这些苦难,放在普通人的身上,早就已经把人压垮,失去了生命的斗志,但苏东坡为何能始终保持着他的乐观和温柔,保持着他的自由和勇敢呢?也许我们可以总结成这样几点。
第一,苏东坡的兴趣极为广泛,善于从细节中寻找快乐。
他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乐天派,当外在的环境对他极为不公不善的时候,他并不把目光定睛在这些不幸之上,他会转眼去看那些美好的东西,哪怕是最小的事,他不愿意把宝贵的生命浪费在关注丑陋,关注失去上,每一个日子他都要过的阳光灿烂。
他几乎对什么都有兴趣,什么都想学,他学酿酒,学做菜,学制香,学种地,学盖房子,会写诗,画也画得极好,他精力充沛,几乎没有闲着的时候,他热爱读书,热爱思考,热爱搞发明,几乎就没有他不喜欢或者他学不会的事情。
第二,他有豁达的人生哲学:处高位不怕失去,处低位逍遥自在。
无论在高位,是朝廷重臣或地方长官,还是被贬为平民,一穷二白,苏东坡总有一种安于处境的自在和自由,他从来不为钱焦虑,不为名痛苦,有钱的时候他可以一掷千金,拿出全部储蓄建立医院帮助穷人,资助朋友,没钱的时候,他少吃几顿饭,甚至去树林里找苍耳吃,还吃得兴致勃勃。
身为朝廷官员的时候,他很清楚自己的责任,敢于仗义执言,明知冒着丢官甚至失去生命的危险,也要把他看到的事实和真理说出来,他尽责尽职,不愧对自己的重任,是一股难得的清流。
当他身为地方长官的时候,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真心为百姓着想,也切切实实地改善了当地的环境,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以至于千百年后仍被百姓热情传颂。
而当他被贬为平民,他也从来不曾沉浸在过去的光环中无法自拔,抑郁消沉,而是非常开心地认为,自己终于可以像陶渊明一样过上隐居的生活了,他在踏实的务农生活中感到无限的快乐,他喜欢接近自然,喜欢看自己种下的粮食丰收的场景,他永远懂得欣赏自己所拥有的美好,并积极去创造这些美好。
第三,不把目光聚集在自己的得失,而是关注别人的需要。
很多人会觉得不快乐,原因可能是太注重自身的得失,而苏东坡很少关注自己,他会看到这世上有更多的不幸,他也有过愤怒,也有过悲伤,但大多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百姓,他无论到了那里,总是很关心当地百姓的疾苦,他看到那么多人在饥荒中无家可归,那么多人在新法的弊政之下流离失所,他用尽一切方法去帮助他们。
他几乎拿出了自己所有的钱,盖医院,发灾粮,他为百姓写了许多诗文,帮助他们发出声音,他想办法治水,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他一再上书给朝廷,据理力争,希望改变让百姓受害的政策,他不断地去看,不断地做,不断地去救人,在这个过程中,他早已忘了自己的苦痛与得失。虽然饱经忧患,看尽世间黑暗,但他只是变得越来越温和敦厚,而不是尖酸刻薄。
第四,苏东坡喜欢结交朋友,不在乎阶级,潇洒大度。
苏东坡的朋友特别多,而且千奇百怪,有诗人也有农民,有风尘女子也有和尚,他交朋友从来不在乎什么身份阶层,从来没考虑过什么叫经营人脉,他交朋友只在乎一片赤诚,只要是有趣的人,他都可以立刻打开家门,摆酒谈话,引为知己。
无论到了哪里,他的身边都会迅速聚集起一群朋友,他们一起游山玩水,一起谈古论今,他的性格潇洒开朗,最喜欢哈哈大笑,也善于倾听,就算一个农民说的家长里短,他都可以听得津津有味,从中找到知识和乐趣。
哪怕是在海南那样的蛮荒之地,他都可以苦中作乐,和当地的农民成为朋友,他从来不封闭自己,不害怕别人的评论伤害到自己,他勇敢而自信,走到哪里都把光带到哪里。
也许这就是苏东坡一生面对苦难的秘诀,环境的黑暗从来不曾掩盖过他的光辉,相反,他改变了环境,这就是内心真正的强大,也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结语
苏东坡的一生,浩然之气,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
苏东坡的灵魂,林语堂说,是一股浩然之气,苏东坡自己曾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写过:“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
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是的,苏东坡正是秉这股浩然之气而生,堂堂正正,潇潇洒洒地在人间走了一圈,最后把自己最美好的精神财富都留给了后人。
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成形,昙花一现,但短暂的生命又怎能束缚,怎能穷尽他的美好呢?
苏东坡已死,今天,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