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今天读到老子的道德经里的这两句话,启发有三:
1.空性
这个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空性的,无所谓长短,无所谓善恶,无所谓美丑,它的本质都是空的。
我们每个人之所以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是跟我们的种子有关系的,源于我们意识的投射。
我们刚刚生下来,还是一个婴儿时候,是没有集体意识的,也不会去评判。但是慢慢的随着成长,我们被灌输了很多具体意识,我们开始去评判,去区分。但我们这种评判又往往是主观的。
你认为丑的东西别人可能认为是美,你认为傻的人也有人认为他聪明。所以,我们都是在拿自己的标准去看这个社会,而真正忽略了这个东西的本质。而一旦我们遇到的人或事没有达到我们的标准或者期望,我们就会失落。而真正明白空性的人,会拿掉我们人为的对事物的捏造,看到事物的本质。
2.辩证思维
这段话也让我想到了中医当中的阴阳的关系,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它们是互生互长,相生相灭。也是在提示我们,要追求一种平衡。如果没有丑的,哪有美呢?如果没有恶人哪有好人呢?如果没有痛苦,哪来的快乐呢?
记得有一次去星云大师北京的道场,有一位师傅跟我说,很多人都不希望看到阴天和下雨天,但是下雨天其实对于农作物和庄稼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们需要雨水,所以你认为的不好的东西对于另外一方来说,却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
老师对这段话的解读当中还提到,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如果老板对某些事物,某种做事的风格有所偏好,他的属下就可能根据他的喜好去阿谀奉承。
3.无为
关于无为的理解,我们看古代君主有无为而治,整个国家风平浪静,看起来他好像没有做什么,事实上正是他治国有道,才会表现出来人民安居乐业,一派和谐的现象。
假如一个国家危机四伏,四处动干戈,又有内乱,天天平反,忙得不亦乐乎,正说明了这个国君在治国时没有防范于未然,"渴而凿井,斗而铸锥"。如果他早早地就建立好了制度,百姓又愿意遵守,就会国泰民安。
而关于无为的另外一种解读,就是要在那里默默的观察,洞悉事物的本质,一招制敌。
我们要善于观察,以无为洞观周围,从而一招直击要害而。比如说,你每天开会主动记录不咋发言,突然你经过反复思考有了新的想法,有可能一个想法就得到领导重视。世人都是以有为通向有为,而我们以无为通向有为,就容易一鸣惊人。
同时,我也看到,需要韬光养晦的重要性。智慧的人知道功成而身退。但这恰好是大多数人的弱点,人在身居高位时,要舍弃这一切的,回归平静恬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呢!
附:注释
①恶已:恶、丑。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居,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