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归去来兮间寻找生命的圆融

       友人自巴黎来讯,言及去留之困。他研究流体力学,乃高精尖之学科,然其心悬于两端:归国,恐科研环境未如人意;留法,则因公派身份须偿付违约金,且欧洲涉密领域对华人不无芥蒂。

       此等纠结,非止关乎职业选择,实乃生命如何安放之根本问题。

       人之困顿,常源于身份与境遇之龃龉。

       高精尖人才有高精尖之烦恼,普通人亦有普通人之忧愁。友人忧科研之前途,虑违约之代价,思国籍之隔阂——这些看似“高级”的烦恼,与常人忧生计、虑前途、思归属,在本质上何尝不是同一种心灵的不安?我们总以为换了境遇便得解脱,实则不然。问题不在于身在何处,而在于心安何方。

      然则世间确有自洽之人。他们或许是市井中的贩夫走卒,或许是人向往之的阳春白雪,无显赫之声名,却自有圆融之生活。何故?无非是接受了生命的有限性,在自身条件与外在环境间找到了那微妙平衡。这不是放弃追求,而是明白何处该追求、何处该安守的智慧。如古代智者所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友人之纠结,表面是职业选择,深层实为自我认同之危机。既要面对学科之敏感,又要权衡个人发展与家国情怀;既怀报效之心,又惧才无所用。此种困境,需要极大的勇气与智慧来化解。而化解之道,不在外求,而在内观—认清自己最核心的价值追求,接受选择必然伴随的失去,在矛盾中寻找那虽不完美但可心安的存在方式。

       最终,我们都会明白:幸福不是找到了没有问题的人生,而是拥有了面对问题的平和。这种平和,来自对己的接纳,对生活复杂性的包容,以及在局限中依然选择热爱的方式。此乃自洽之真谛,亦是凡人皆可企及的精神高地。

       生命的质量,不取决于外在光环,而系于内心是否自洽。友人若能认清自己真正所求,无论是选择归来还是留下,都能找到安身立命之处。

       当一个人能够说“这就是我选择的生活”,那么无论他在塞纳河畔还是黄浦江边,已然归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