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需要细细地思考,没有思考,一切都是过眼云烟。因为面对美好或者是无奈,至少需要感叹,因为感叹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但只有感叹往往是不够的,因为感叹更多的时候只是停留在表面。
所以,行走是思考的行走,是切入内在的思考,思考的开端或许是想当然,一样没有问题,因为随着思考的深入,会不自觉的自我否定,我们不是智者,认识需要一个深入的过程,思考则是必由之路。
其实很多人都善于去想事儿,囿于环境和广义文化的影响,却不能称之为思考。
比如针对一个人或是一群人,只会去考量其对自己的态度,却不会去分析深层次的原因,要么利益的冲突,厘清了这个原因之后,很多的事情便可以迎刃而解。
要么性格使然,而一旦到了性格层面,我们往往会无能为力,大多数事情的处置也属于这一类型,就像我们所在行业的管理归零,一切扯到最后往往会归咎于最不可靠的人,这其实是走入了误区。需要说明的是,只要不是精神病,99%的人是可以搞定的,无论是常规还是非常规的手段,不要轻易把所有人都划入1%那一拨儿,细看一下你周边的人群,哪一个不曾是青葱少年少女,哪一个不曾壮怀激烈,哪一个不曾是满满的正能量。我们不是神,不需要去拯救迷失的灵魂,但我们可以去改变,通过一些合理的手段,一些有效的方法,趁手的工具,去改变一些看似固有的无奈。
思考过多,有人觉得会陷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困境,也许,因为很多“善于”思考的人们,要么失眠,要么发疯,思考伴随着责任增大而持续发酵,无论是对人、对己还是对天下,而往往归结为对己,发疯的往往也不会脱离这个范畴,但确也有因天下而发疯之人。
其实责任越多的时候,思考自然会增多,个人的,家庭的,他人的,工作的,以及社会的,要学会去承受责任,去担事儿。不用过分去强调太多的自身的东西,太牵绊于自身的得失,自然比较辛苦。有些事情,需要把自己择出去,似乎有些可笑哈,其实也是可行的,跳出去,以别人的视角看一下,去审视,甚至于去征询别人的意见,就怕闷在自己心里发酵,一般不会成为美酒,要么酸,要么苦。
某天,在六号线,一开始空荡荡的车厢,不多的人们,每一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小宇宙里面,绝大部分人都在盯着自己的手机,有少许的人在闭目养神,在嘈杂的环境里,相信难以排空一切,肯定也难以睡去,现实的世界不允许个人的放松,所以只剩下且行且思考。
人生前行路上,需要行走的思考,在思考中行走。思考的行走,那就是抬头看路。思考同样需要行走,实际的远游也罢,思想的苦旅也罢,有时需要灵魂的出窍,抑或是神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