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孩子的问题,甚至包括成人不幸的命运,都是因为不知如何处理需求与良知之间的冲突。
人的本能是什么?
人类的需求分成三种,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有一种本能,就是去圆满这三大需求:个人的需求,系统需求和灵性需求。
个人需求
马斯洛在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将个人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以归属感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一个人最基本的需求是活着,有了基本的存活条件之后,他才会进一步生出精神需求,如希望生活在关爱当中,希望拥有归属感,希望得到尊重,进而实现自己的价值。
同样的当我们的孩子不愁吃穿,生活安全的需求被满足之后,他自然会想要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而“爱与归属感”正是人在孩童阶段最大的需求。归属感就像是孩子心灵的食物,孩子为得到这些食物会采取一些行动,会让一些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只是这些事情并不一定对他自己有利。例如,行为处罚、情绪困扰、身体疾病、人际关系、学习障碍等。甚至有一些孩子,会无意识地重复家族成员的命运,会生病或者出现意外。
怎样获得归属感?
做相同的事,与家人发生相同的状况,这样我们会感觉到自己归属于这个家。比如家庭饮食,有些家庭喜欢吃辣,一吃辣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归属于这个家,不吃就会对这个家产生疏离感。做相同的事情会让人有份归属感,这份归属感的需求会影响人生的种种结果。
又比如,父母如果婚姻生活不幸福,孩子要跟他们产生归属感,就会跟他们发生相同的事情,不知不觉中他自己的情感也会不顺利。最特别的是,这种归属感的要求已经超越了头脑中想要幸福婚姻的需求,他是无意识的会推动我们不知不觉地复制家人的命运。
很多孩子为了归属感,为了让爸爸妈妈复合,他们会生病,或做一些违背健康快乐生活的举动,甚至情绪、学习乃至人际关系都会出问题。因为,孩子在潜意识里感受到的都是:如果我做相同的事情,或有家人一样的命运,我的心就会得到归属的满足,否则我会有罪恶感和孤独感。由此我们会发现,孩子对归属感的要求非常强烈,已经超过理智上的判断。
但不论出发点怎样,这些都是一种低层次的归属感,是一种盲目的爱。如此,我们就没有办法实现更高层次的归属感与人生理想。而事实是,当我们用更成熟的爱的方式来爱家人时,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仍旧是归属于这个家的。我们内心感知到的罪恶感是无法避免的,但当我们可以“让自己过得更好”的方式来爱这个家,我们的爱就变得不一样了。
从跟随的、盲目的、重复的爱中解脱出来,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这就是成长。他需要一份觉知与勇气,大人小孩都一样。尤其是为人父母,除了让孩子温饱,最重要的是教孩子学会如何爱。让孩子从“盲目的爱”成长为“成熟的爱”,这样孩子们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有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那么,到底该如何爱?归属感的层次要如何提升呢?要做到这些,我们就要领悟“爱的法则”,也就是“生命五大法则”——整体法则,序位法则,平衡法则,事实法则,流动法则。
这五大法则,接下来篇章会具体介绍。
——摘自周鼎文著作《读懂孩子》重点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