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来书云:“谓致知之功,将如何为温凊,如何为奉养,即是诚意,非别有所谓格物。此亦恐非。”
此乃吾子自以己意揣度鄙见而为是说,非鄙人之所以告吾子者矣。若果如吾子之言,宁复有可通乎?
盖鄙人之见,则谓:意欲温凊、意欲奉养者,所谓意也,而未可谓之诚意。必实行其温凊奉养之意,务求自慊而无自欺,然后谓之诚意。
知如何而为温凊之节、知如何而为奉养之宜者,所谓知也,而未可谓之致知。必致其知如何为温凊之节者之知,而实以之温凊,致其知如何为奉养之宜者之知,而实以之奉养,然后谓之致知。
温凊之事,奉养之事,所谓物也,而未可谓之格物。必其于温凊之事也,一如其良知之所知当如何为温凊之节者而为之,无一毫之不尽,于奉养之事也,一如其良知之所知当如何为奉养之宜者而为之,无一毫之不尽,然后谓之格物。温凊之物格,然后知温凊之良知始致:奉养之物格,然后知奉养之良知始致。
故曰:“物格而后知至。”致其知温凊之良知,而后温凊之意始诚;致其知奉养之良知,而后奉养之意始诚。故曰:“知至而后意诚。”此区区诚意、致知、格物之说盖如此。吾子更熟思之,将亦无可疑者矣。
【译文】
你来信说:“致知的功夫就是如何使父母冬暖夏凉,如何奉养得当,就是诚意,此外没有所谓格物。这恐怕不对。”
这是你自己揣度我的观点,不是我告诉你的。如果真像你说的那样,当然说不通。
我的观点是说:意欲对父母温凊奉养,这只是意念,还不是诚意。必须切实实践,务求自己内心无所亏欠,无所自欺,这才算是诚意。
懂得如何使父母冬暖夏凉,如何奉养得当,这仅仅叫知,但还不是致知。必须将此知,切实笃行,都做到位了,才叫致知。温凊奉养之事,是物(事),但还不是格物;必须把温凊奉养之节,按自己良知之所知,全部做到位了,无微不至,极致完美,这才叫物格。温凊之物格正了,对温凊这件事,就致良知了;奉养之物格正了,对奉养这件事,就致良知了。
所以说“物格而后知至”,对温凊这件事致良知了,温凊之意就诚了;对奉养这件事致良知了,奉养之意就诚了。这就叫“知至而后意诚”。这才是我关于诚意、致知、格物的学说。你仔细想想,应该是无可怀疑了。
【浅谈】
1、这段,先生严格区分了意与诚意,知与致知,物与格物。当然,分疏中,始终贯穿着其知行统一的思想。
2、有孝之意但未尽孝之心,则其意不诚;有对良知的了解,遇事不冷静,情绪化,更是对良知知之不及;待人接物处事,说一套做一套,就不算格物。
3、真格物则良知必呈现于事,意念亦始终真诚无私。做事不要太过目的性,而是首先态度真诚,意念纯粹。参见《传习录》上【003】和【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