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教师节,该送老师什么礼物成为了家长们热议的话题。每位家长都希望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好一些,多关注一些。孩子在学校能遇到一位好老师,也是孩子的幸运。
这让我想起前两天还在看的一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是法国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巴拉蒂执导的一部关于教育题材的优秀影片。20004年在中国上映,就受到极大的好评。
影片的开头:
著名的指挥家皮埃尔在要上台演出前突然收到母亲去世的消息。他强忍眼泪,登上大型音乐会的舞台,出色的完成了演出。之后,他匆匆赶去参加了母亲的葬礼。
在葬礼当天晚上,他许久未曾谋面的老同学佩皮诺冒着大雨,给他带来了一本日记和一张他们在放牛班时的合影。看得出来,照片已经泛黄,显然已经保存很久了。日记是他们在放牛班时的老师马修写的。
影片跟随着马修日记的回忆而展开,追溯到了五十多年前他们在法国乡村放牛班的经历。
克莱门特·马修是一位有着音乐梦想但又怀才不遇的过气音乐家,在万般无奈和绝望下,来到法国乡村的一家被称为“池塘畔底”的辅育院。
辅育院里都是被称为“问题少年”的孩子。这些孩子们要么出自单亲家庭,要么就是孤儿,他们的心底都隐藏着深深的伤痕,却没有人去在乎他们。他们的自我价值感极低。
辅育院的校长为了自己的前途,不断地对这些孩子施压,对待这些问题孩子就像对待犯人。校长的口头禅就是:犯错误就要被处罚。
孩子们如果违反了纪律,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还会被关禁闭。在这样长期的压迫下,孩子们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心理严重扭曲。他们变得更加自暴自弃。撒谎、打架、斗殴、偷盗成为家常便饭,并愈演愈烈。
马修老师到来的第一天,就亲眼目睹了辅育院的神父被学生的恶作剧扎伤了眼睛。因为没有孩子出来认罪,校长轮流关了全体学生的禁闭,并禁止户外活动和亲戚探视。校长让初来乍到的马修来执行这项命令。马修从心里不认同校长的做法,但还是很不情愿的做了。
来这个辅育院工作的老师都忍受不了这些问题孩子,呆不长久就会离开。
作为刚到的代课老师,马修也同样不例外的受到了学生们的嘲笑和刁难,但他却没有生气,也没有惩罚孩子们。他清楚这些内心有伤的孩子需要的是宽容、理解和爱,于是用自己的幽默让孩子们清楚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在校长被学生们的捣乱声引来时,马修还站出来维护了孩子们,避免了他们被处罚。马修的做法让饱受歧视的孩子们感到意外。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修发现这所辅育院里有很多有音乐天赋的孩子。于是他想尽办法组建了唱诗班。他创作音乐并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分配角色,务必让每个孩子都能发现自己的特长,找到自我价值。
空灵且犹如天籁般纯净的童声飘荡在学校上空,并飘出了辅育院。
唱诗班的演出受到了公爵夫人的赞赏。
孩子们在马修和音乐的感召下逐渐找回了自我,懂得了感恩,坚信自己是“值得的。”辅育院的神父和其他老师也受到马修的思想影响,逐渐改变了对孩子们的看法和自己的教育方法。
初夏,辅育院发生了一件大事。马修和神父带孩子们外出郊游去了,学校由于疏于看守而着火了,经调查是有人故意放火。校长的前途受到了影响,他迁怒于马修,马修不得不离开了。
当他一个人落寞的走出校门,辅育院的窗户里飞出了一只只的纸飞机,他一只一只的捡起来打开——是孩子们写给他的告别信。同时窗口传出了清澈如泉水般的歌声,他抬头往上看,看到了一双双挥舞着的小手——是学生们在为他送行。
看到这儿,怎能不让人泪目。作为老师,拥有这一切,值了。
后来,院长体罚学生的恶行被揭发了,他被开除了。孩子们也都找到了各自的归宿。
马修离开后,继续教音乐直到他生命的尽头。
马修用自己的善良、宽容、理解和爱,让孩子们知道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被替代的,是值得被爱的。
马修是真正的园丁,让深埋在泥土中的种子生根、发芽并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