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成了被互联网锁定的猎物——虽然你我都是小人物,价值不大,肉也不多,但被“锁定”的感觉总是不妙,尤其是成为“猎物”,危机感陡然而生。
先分享一个小故事:
儿子写日记:“夜深了,妈妈在打麻将,爸爸在上网……”
爸爸检查时,很不满意地说:“日记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
孩子马上修改为:“夜深了,妈妈在赌钱,爸爸在网恋……”
爸爸更不满了,愤怒地说:“一定要提倡正能量,以正面为主!”
孩子再修改为:“夜深了,妈妈在研究经济,爸爸在研究互联网+生活……”
无奈日常生活里已经离不开“互联网”这个“尤物”。
无论是上网浏览文章,还是购物。你所有的踪迹,便被留痕成为大数据分析的对象。也就是说,你被互联网锁定了,你成了它的猎物。
比如,你前段时间刚给满月的孩子买过奶粉,几个月之后你就会收到信息,贴心的提醒你:亲,你孩子的奶粉该换成第二阶段的了。并推荐某某品牌的奶粉。
再比如你在网上浏览文章,如果总喜欢看社会新闻之类的。大数据在后天分析后,就会按照你的口味分类推荐,只要你一上网,你喜欢的那类型文章就会向你扑面而来。
如果想逃脱?那可难以办到。在互联网时代,谁的生活都不可能与这个互联网割裂。当你用手机或电脑下载软件和购物平台的同时,你的生活就被绑定了。
前段时间准备给儿子打一笔款,短信让儿子把银行卡号发给我,我复制卡号后,打开手机银行。跳出来的一个提示把我吓了一跳——你是要为这个卡号转账吗?
那个卡号就是刚刚我在短信上复制的卡号啊,但是我并没有粘贴在这个刚刚打开的网上银行这个页面上呀!银行网站是怎么知道我要为这个卡号转账呢?
这当然也是大数据平台强大的后台分析所致了。
大数据分析平台的精准推送,确实是让人觉得,人在互联网上是不可能有隐私的。
记得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你无法确定在电脑那端和你聊天的是一个人还是一只狗”。
现在来看这句话说的是非常的愚蠢。强大的大数据,完全可以把藏在千里之外的电脑那一端的那个人(或那只狗)的所有的信息收集起来,包括他(它)喜欢早餐吃什么,在家里吃还是在家附近的某个早餐店。
身边一位闺蜜说,她只要在某购物网站输入连衣裙三个字,瞬间出现的颜色各异、品牌不同的连衣裙链接,其价格和风格,都在她平常购买的价格和风格之间,绝不把过高或过低的价格,或迥异风格的连衣裙推送给她。
这样的精准推送,大大的减少了网购的浏览时间,同时也为买家快速准确的购买到自己的商品,提供了方便。
当然互联网强大的数据平台也是为卖家做了一次很好的销售助推。
你我的上网记录,后台还可以分析你我的兴趣爱好、关注什么东西,甚至经常和谁联系、互动比较多等等。也就是说所有的用户上网的行为数据都被记录下来了,上了什么网站?网速多少?上了多长时间?
这些看似平常的数据对于平常人来说没有多大意义,但对于经济学家们却恰似一个巨大的“潘多拉盒子”。
腾讯声称可以通过人口学,用户兴趣,用户使用的设备,使用行为,给用户信息打上标签,然后推荐给需要精准投放广告的商家——这应该是平台的主要赚钱渠道吧。
这几天看见一条新闻,说,某品牌的新款手机,隐藏了一个记录用户各类信息的软件。关键是,用户即便是关掉了“地址”信息,其隐蔽的后台还是会忠实的把用户每天的“痕迹”信息反馈报告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