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人人不同程度自危,快乐少焦虑大的时代。
以疫情为例,开放前,你会有各种抱怨,什么出行受限不自由了;什么担心吃不上饭约不上疫苗了;什么时不时居家工作了,关键是居家办公时神兽们也居家网课了,搞得家里一地鸡毛等等;
三年后的今天,当病毒的毒力大大减弱,国家相对放开之时,你又不知所措了,开始疯狂囤药模式,还是在焦虑自己会不会阳?什么时候阳?阳了以后能不能好受点?于是,手机视频里各种段子写满了笑点……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我认认真真地读完了《认知觉醒》这本书。
作者认为焦虑是天性,是人类的默认设置,而成长就是在不断地克服天性的过程。
这句话,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讲,是不是很治愈?
既然焦虑是天性,那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就是最好的办法。
一、焦虑的根源是什么呢?如何面对它、接受它呢?
1、焦虑的物质基础是大脑。
作者认为,焦虑并不完全依赖于我们的主观意识,主要是依赖大脑的生理结构。美国科学家近日报告的新的研究成果也显示,人们产生焦虑可能是由大脑皮层控制的。
在我们的祖先,焦虑这种情绪具有重要的意义,就是在面对各种凶残的野兽威胁时,如何自保生存的意义。于是这种情绪就被刻印在人类的基因里,一触即发。
可以说,没有焦虑,就没有生存。有人说,焦虑的本质是大脑的保护机制,看来不无道理。
基于这种物质基础的存在,人人都会产生焦虑,就不必大惊小怪了。
所以,面对焦虑,你没有必要自责或愧疚,也没有必要与天性对着干,而是应该想办法了解焦虑产生的原因并改变之。
时代发展到今天,焦虑也要正确看待,它不仅仅是负面的代表。想想看,如果没有焦虑,你开车的时候就不会小心翼翼,安全驾驶;如果没有焦虑,你就不会努力工作,奋发向上;如果没有焦虑,可能并不会如你所想的快乐和舒服自在,可能反倒会面临更多的危机和痛苦。
可见,只要我们学会放下包袱、坦然接纳自己的不足;接受环境条件的局限性、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适度的焦虑不仅对我们的生活没有坏处,甚至还是一种健康的情绪。
所以,能正确地认识焦虑,你才不会因为焦虑而感到恐惧。
2、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
其实,只要人活着,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欲望。俗话说,欲望是人活着的动力。欲望又总是与能力相关联,要想实现你的欲望,能力就必须加强。
生活中,你常常会听到某某读了多少书、报了多少课等等。但很多人这样做的结果是,不断地感动自己,却没有关注过自己的思考、行动和改变,仅仅停留于表面的学习,将努力停留在了表层。
一旦你没有获得想要的结果,就会认为是自己努力得不够,还应该继续努力学习才行。于是就陷入了“越学越焦虑,越焦虑越学”的恶性循环。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能力与欲望的不匹配。
当你的能力与欲望不匹配时,请放慢脚步。做好积累,做好你的蓄积,以待厚积薄发。
著名作家林清玄曾说过,自己一位朋友的亲戚就从来没穿过一双合脚的鞋子,经常穿着巨大的鞋子走来走去。有人问她,她就会说:“大小鞋都是一样的价钱,为什么不买大的呢?”
生活中,有多人不断地索取,就像买了大号的鞋子,忘了不合自己的脚一样,其实只是被内心的贪欲推动着。
好的东西是多到数不过来的,我们不可能都弄到手,正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一样,要懂得舍弃,不能贪得无厌。而我们总希望得到尽可能多的东西,导致欲望过多,最后成了累赘。
所以,要克制自己的欲望,理性认清自己真实的能力。面对天性,我们还是要放平心态,坦然接纳自己。
3、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
人们急于求成,避难趋易,想不怎么努力就即刻看到效果,本书认为这也是人类的天性。
当你面对一些事情太过于操之过急的时候,未必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今天快节奏的生活,被夹持的你内心浮躁不已,很容易沉不住气。
就像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五岁能写诗,受到全乡人的赞赏。于是,有人请他父子做客,有人求仲永题诗。而他的父亲不是去认真培养孩子,反而认为这样做有利可图。于是乎,每天带着仲永东拉西访,仲永根本没有时间学习。
到十二三岁的时候,仲永作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相比了。又过了几年,变得完全和常人一样了。这就是仲永的父亲急功近利的后果。
所以,人一旦浮躁了,会终日处在又忙又乱的状态中,长时间以后,就会被生活的急流所挟裹,变得很平庸。
在如今这个不确定的环境下,一旦很焦虑了,就提示你可以停下来慢点走。调整一下你对自己期望值。你要清楚的知道,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慢慢来,不着急,在成功这条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言,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所以,要想真正摆平焦虑,仅仅依靠外部环境是不够的,还要提升内心力量的强大,要心存高远,脚踏实地。
二,面对焦虑,我们如何才能处理它并放下它呢?
本书认为你可以这样做:
1、拥有耐心。
耐心是人类最珍贵的品质之一,正像本文说的那样,得耐心者得天下。
一旦你没有了耐心,就很容易陷入“迫切想要得到”与“无法立刻得到”的死循环中。
而缺乏耐心,又是人类的天性。
本书认为,承认缺乏耐心,根本不是什么可耻的事,不关乎自己的道德品质,仅仅是天然属性而已,每个人都一样。
举一个因失去耐心到绝望的例子。贝尔发明电话机,这谁都知道,不过,在贝尔之前还有一位发明家曾为研制电话机做出过不小的贡献,他就是莱斯。
莱斯曾经研究过一种传声装置,能用电流传送音乐,可惜的是,不能用来传送话音,无法使人互相交谈。后来才知道,最重要的原因是,这种装置里的一颗螺丝钉往里少拧了二分之一圈儿,大约五丝米。
贝尔在莱斯研究的基础上,一方面采取了新措施,另一方面将莱斯装置中的那颗螺丝钉,往里拧了二分之一圈。赖斯的疏忽被贝尔发现并纠正了,伴随着奇迹也发生了。
不能通话的装置神话般的变成了实用的电话机。
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成败只差5丝米,也就是半毫米。
贝尔的改进使莱斯感慨万千。他说,我在离成功五丝米的地方放弃了,我没能坚持下去,我将终身记住这个教训。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说的就是堆一座山,就差一筐土,结果放弃了。
那么,耐心和什么密切相关呢?书中认为,它与认知规律密切相关。认知规律,是耐心的倍增器。耐心就是不能急于求成,允许自己缓慢地改变,甚至经常伴随着失败,但是耐心会产生很好的安抚作用,也是认知规律在起作用。
2,用多维度看待问题。
你的焦虑,也可以源于看待问题的视角过于单一。自我疏导的能力,并不是阿Q精神,而是用多维度看待问题的能力。
事实上,在面对各种困境的时候,用多维度看问题的能力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它不仅能帮助你成就事业,还能帮助你化解烦恼,拓展格局。
这也注定了你观察到的仅仅是无数个维度中的一个。所以,你所改变的,也只能是这个多维世界中的一个维度而已。
明白了这一点,你就能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高招和神奇妙用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所持有的观点和掌握的方法都只适用于一定的维度或范围。
因为每个人生活的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学识不同,所以看待同一个问题时,理解的层次和视角都会不同,选择也会不同。
比如,同样是半杯水,有的人悲哀叹息:怎么“只剩下半杯水了”?而有的人却惊喜道:“竟然还剩下半杯水”;
同样,面对挫折,有的人沉浸在痛苦中无法自拔,而有的人则认为这是上天帮自己成长助力;
所以,无论你处于何种状态,总能找到更好的视角看问题。只是有的人只会盯着事情的一点瑕疵不放,而有的人总是能从事情中找到闪光之处。
通常,人们惯用单一的视角看问题。
比如,孩子不听话时,你的第一反应通常是生气谩骂,而不是耐心地让孩子心平气和地说出原因,而你却缺少自我审视。
所以,我们要加强学习,换位思考,保持客观不臆断。一旦能换个角度、或者用多维的角度看问题,就能抚平你那躁动的心使之平和,这绝不是任何劝慰所能达到的。
3、唯有心智富足,方能解忧。
心智就是对待事物态度的惯性模式,而“稀缺心理”又是造成焦虑的原因。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质匮乏,人们被生计所困,忧心忡忡,以致做事缺乏耐心、目光短浅。而这种短视行为加剧了稀缺的心理。
贫穷所造成的稀缺降低了人们的心智。
比如,很多家庭生养了好几个孩子,没精力只能散养,饭都不够吃的情况下没有多少钱投资教育,少有长远打算,一些人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如今的时代,物质丰富、科技发达、信息便捷。物质稀缺似乎越来越小,人们担忧的已经不再是吃不饱的问题,而是吃得太多了。
虽然温饱无忧了,但在前所未有的快节奏下,竞争愈加激烈,又陷入了成功的稀缺之中。
竞争压力迫使你不断想要更多,想获取更多的技能,而当你同时面对多项任务的时候,什么都想做又什么都做不好,应接不暇,导致心智降低。
比如,你很想在假期或空闲时间充实自己,于是把时间安排得很满,结果不仅实现不了,反而因深陷娱乐而懊悔不已。
又比如,网上购物相当便捷,也有激情,可是无端的欲望又使你囤积很多不需要的东西。
所以,真正影响你的是心智是否富足。有了富足的心智,就能在任何环境中克制你的欲望,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科学而充满智慧的。
写在最后:
可见,焦虑并不是我们要歼灭的敌人,我们要善加利用焦虑,当焦虑来敲门的时候,我们不妨学一下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所为:“热烈欢迎焦虑光临“。
克尔凯郭尔的话让我们意识到,其实我们并不需要去治愈焦虑,也不需要克服或战胜焦虑,我们所要做的是正视焦虑,让焦虑成为生活的动力,让焦虑与我们和谐共处。
面对焦虑,我们一直在成长的道路上,既然它是天生的,我们就要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就如同对待冠状肺炎病毒一样,最终放下它,我们就赢了。
这也是我要推荐你阅读本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