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竟然忘了开录音,8点多截屏时手机卡壳,无法回到应用页面上,直播可以听,不能看,想录音也没有办法。好在边听边做了部分记录。
李老师的假没请下来,没去成广州学习,感觉很遗憾。特别能理解他的感受,去年10月份之前我也一次又一次因为请不下假而推迟外出学习,那种身不由己无可奈何的感受无法言说,仿佛被捆住了手脚一般。10月之后就再也不用承受那些感觉了,自由的感觉很好。
1、输出式学习,回忆检索输出。
包容孩子的感受,启动孩子的学习意愿。
成为学习高手是孤独的,不期待别人的理解,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别人。
2、孩子为什么厌学?
透过现象看本质,厌学背后的原因是没有学习动力,没有找到学习的快乐,孩子的感受性通道被破坏,一提到学习就会产生厌烦的感受。
3、读人读心,透过孩子的言行感受孩子的需要。
打游戏的原因可能是孩子想放松一下,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否定他的行为。
否定孩子的行为,对孩子来说就是否定了他的感受,行为和感受是连在一起的。
4、认真对待孩子的感受,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允许孩子做自己。
当孩子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他的自信受挫,免疫系统比较脆弱。
家长要改变以往的方式,培养孩子自己做主的能力。
5、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每个人都会犯错,重点不是错误本身,而是如何改正错误。
很多家长自己都没有感受,不知道怎样回应自己的感受。回应自己的感受和回应孩子的感受是一样的。
6、三种回应孩子感受的方式:
1)过度反反应,比如孩子哭,哭是行为不是感受。
共情不是行为的镜像,而是感受的连接。过度共情会让孩子以后不敢表达感受,因为家长没有理解他。
2)压抑孩子的感受。真正理解孩子,家长不要过度反应,也不要压抑孩子。
3)包容孩子的感受。妈妈成为爱的容器,接纳包容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感受到他是被爱的。
7、接纳情绪三步走:
1)每次只关注一种情绪,找到引发情绪的原因,看到自己的归因方式;
2)思考引起情绪的程序化反应,孩子的哪些行为激起了自己的情绪;
3)情绪无好坏,消极情绪是个信号,提醒自己哪些方面要做得更好。
斩断消极情绪反应的链条,重建新的情绪程序化反应。
连麦答疑
妈妈: 孩子读初二,喜欢玩手机,放学后经常先玩几小时手机再做作业,导致作业很马虎,劝说多次无效果。怎样引导孩子?
李老师问了妈妈和孩爸的关系如何?妈妈说关系不好,处于冷战中,在考虑是否结束婚姻。
李老师:孩子可能在用牺牲自己的方式挽救父母的关系。离婚不是幸福的彼岸,结束关系不是首选。处理好夫妻关系,孩子的心才能定下来。建议先处理好夫妻关系。
李老师继续问了妈妈和孩爸的情况以及他们原生家庭的情况,妈妈做了简答。妈妈的母亲猝死很多年,一直觉得母亲很可怜,提到母亲很难受;孩爸从小没有被自己的父母好好对待,很年轻时就喜欢上打麻将,经常会打通宵,过得日夜颠倒。
李老师首先引导妈妈接受母亲的离开,活出母亲没有活出的人生,过得更好更快乐;其次引导妈妈看到孩爸的优点,理解孩爸行为背后的原因,在孩子面前多说爸爸的好;最后引导妈妈看见孩子、理解孩子,告诉孩子爸爸很优秀,过去做错的给孩子道歉,相信孩子会越来越好。结束后妈妈感觉没那么压抑了,面部柔和喜悦。
这个连麦答疑后面部分因手机卡壳无法看视频,只能听。主要内容差不多结束,就是看到妈妈的笑容截屏时手机卡了。完播后李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他是怎么看出妈妈有哀伤未处理的?指导师群里几个同学还讨论了这个案例,看两侧脸大小、看眼睛、观察微表情、察言观色?等下看看李老师是否会揭秘。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