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是大明王朝的第二个皇帝,朱棣是大明王朝的第三个皇帝,两者的关系却是叔侄,前者是后者的侄子,后者是前者的四叔。
从两者的血缘关系看,两者的皇位自然不是正常的传承,朱棣的皇帝是从朱允炆手里硬生生地抢来的。
关于两者角力的事儿,《明朝那些事》第二卷说得比较仔细,读着很有趣,可能比历史本身更精彩。
读过相关资料,感觉朱允炆与朱棣的争斗,就是大牛与老虎的争斗,结局没啥悬念。
从书中的讲述故事看,如果说朱允炆是个品学兼优的985大学优秀学生,朱棣则就是个流里流气好勇斗狠的社会青年,正常情况,朱允炆有着很多优势,非常时期,秀才遇到兵,输得自然是秀才。
读过冯仑的《泼妇理论》,贵妇不敌泼妇,也是正常现象。
朱允炆不敌朱棣,两者的班底也和两位皇帝的个人情况差不多。为了帮助朱允炆坐稳江山,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了三位顾命大臣,分别是方孝儒、齐泰和黄子澄;朱棣造反成功最大的助手和功臣是黑衣宰相姚广孝。
方孝儒、齐泰和黄子澄,都是作风正派、忠心事主的大忠臣,三人的共同特点都是饱读诗书的文人,都是有远大理想的书呆子。姚广孝则是个诡计多端不守规矩的和尚。
书中介绍方孝儒、齐泰和黄子澄有关情况后,有一句很精准的话,书生误国。
朱允炆的秀才遇上兵也好,方孝儒三人的书生误国也好,都不是秀才和书生的问题,是错误的时代遇上了错误的人。不是我方太无能,只是敌人太狡猾。
对于敌人的强大,朱允炆同志是有所认识的。
朱元璋曾对朱允炆说:“ 朕将抵御胡虏的大任托付给诸王,可令边境不乱,留给你安宁”。朱允炆却问:“胡虏不安定,让诸王防御,可若是诸王不安分,谁去抵御呢?”。
对付这些有不臣之心的叔叔们,朱允炆的办法是“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朱元璋认为他的办法确实无可代替,所谓的无可替代,不一定是好的办法,可能是没有更好的办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朱允炆即位不久后就开始削藩。不削藩,朱允炆的龙椅坐不稳;削藩,则加速了朱允炆的失败。
说到底,还是实力为王,实力不行,再名正言顺也打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