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诗的常见格式
诗的创作除绝句有时可以押仄韵外,律诗完全押平韵。平仄交替对照使用,已经形成了固定格式,多读常作,习惯成自然,哪一个字用平或仄,或可平可仄,信手拈来不是问题。“一三五不论”是指七律中的第一、第三和第五个字,“五”不是指五言律或五言绝句中的第五个字,在五言律和五言绝句中的第五个字,是押平韵,还是押仄韵,甚至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前人指出五言中“平平仄仄平”不得改成“仄平仄仄平”;七言中“仄仄平平仄仄平”不得改成“仄仄仄平仄仄平”,这就叫做犯孤平,是诗家大忌。但也有打破惯例的拗句,如崔颢《黄鹤楼》这首诗,平起的,首句不入韵,诗中“昔、鹤、一、不、复、白”都是仄声,第一句“乘、鹤”,第三句“去”存在平仄交替原则的问题,第三句除了“黄”字是平声外都是仄声,变动过大。后四句中的“汉、芳、鹦、江”字的位置应用的格式是可平可仄的,总体来看,有点象“七律”那么一回事。《随园诗话》的作者就有打破常规,内容优先的说法。
所谓拗句就是读来不顺口,听来不顺耳,诗人作了拗救的处理后,效果就不一样了。什么是拗救呢?如“黄鹤一去不复返”中仄声字太多,于是用“白云千载空悠悠”作为补偿,因为“白”和“载”是仄声,其他的五个字都是平声。这就是拗救。还有毛主席《答友人》中“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寥”的位置应用的格式是仄声的用了平声“寥”,把“梦”的位置应用用的格式是平声的换成了仄声“梦”,这也是拗救。
至于对仗,要求也较为严格。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第三、四句为颔联,第五、六句为颈联,最后两句为尾联。五律和七律多数是颔联和颈联对仗,首联和尾联可以对,也可以不对。
对仗并不难,我们可以参照《笠翁对韵》,学习一下《声律启蒙》。再说
绝句原本就是两个联对,后来放宽了限制,成了自由的四句话,我们姑且称作绝句,但有格律的框框,否则就是诗歌、顺口溜或打油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