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黑的铁锅:古时“高科技”奢侈品,作彩礼或嫁妆,没锅不嫁。劫掠时,除了金银必先抢锅。“石锅拌饭”和“部队火锅”都跟中国有关系。
宋时,海外贸易发达,中国的商船遍布南洋。在出海航行的过程中,随船大厨将铁锅也带上了船。当外国商人登上天朝大船参观时,在厨房中惊异地发现了铁锅。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海外诸国(包括中亚、欧洲等地贵族)生火做饭要么直接烧烤,要么只能用陶器,哪里见过铁锅啊。有文献记载,某次一波斯商人在宋人船上谈生意,见到铁锅极为不解,就问是何物。宋人解释之后,波斯商人非常感兴趣,竟花高价买了去。
敏锐的宋朝人很快发现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于是便开始大量采购铁锅,并贩卖至世界各地,赚得盆满钵满。
1987年,考古专家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发现一艘南宋初期的沉船,这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南海一号”。南海一号位于广东广东阳江海域,由于当时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距今800多年,所以才被命名为“南海一号”,这艘船排水量约800吨,载重量400吨(比哥伦布的船大多了)。几年之后,准备充足,开始对该船进行考古打捞。然而,在考古打捞过程中,专家发现一事颇为不解:在这艘南宋古船上,装有大量铁锅,难道铁锅是宋朝出口的重头产品?
“南海一号”的产品主要是:瓷器、金器(金手镯、金项链、金戒指等)、铜钱、铜环、铁器。其中,铁器就是铁锅和铁钉,由于与海水发生作用的缘故,打捞出来的铁锅一摞一摞地变成了铁疙瘩。
没想到,一口锅可以带火一座城,佛山因铁而兴,因铁而生。没想到,800多年前的中亚、西亚和欧洲,连口铁锅都造不了,还得从中国大量进口(打脸西方造假)。
说到铁锅的问题,咱们顺便提提邻居家的石锅、部队火锅。
石锅拌饭人尽皆知,可你有没有认真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邻居家吃饭都是用石锅呢?
答案是:他们压根儿就没铁。
铁在明清两代都是严格控制的战略物资,不允许随便互市交易。明朝官员认为,铁锅这种物品是决不能出口的,因为担心会有人心怀叵测,将之收集后熔化,并用来制作兵器和盔甲,然后影响稳定。所以,就严格限制那里的铁和锡,半岛邻居家吃饭就只能用石锅了。
石锅也并非邻居家特有之物。明朝时,朱元璋曾将石锅定为宫廷御用炊具,并严令百姓民间使用。后来,一石锅传人幸运逃至边陲之地,在山区隐居,此石锅制造技术方得以流传开来。湘菜中的石锅菜做法很多,比如石锅鱼等等。明朝万历三大征时,石锅传入半岛,而在朝鲜肃宗(17世纪)期间普及开来。肃宗年间,韩国有一个义禁府道史来到长水,无意间发现用那里产的石头烤出来的肉非常香,便灵机一动,将这种石头制成了石锅。
据说,邻居家对于拌饭的最早记载是1800年的《是议全书》,而拌饭成为一个传统则可以追溯到1849年的朝鲜古籍《东国岁时记》,书中记载:“古时代有新年不能吃过夜饭的说法,所以每年的最后一天晚上将当天剩下的饭菜全部做成拌饭吃完”。那时,即便是在宫中,每年最后一天的饭菜,也是拌饭。
同样,在对待蒙古那边时,铁锅也作为战略物资被严格控制。
其实,明朝的官员可能不知道,那时的蒙古人根本不可能将铁锅制造成兵器。因为对于他们而言,这些铁锅既稀缺又重要,重要到结婚时得拿来做彩礼或嫁妆。据说,当时的男子成婚时,若家里都没有一口铁锅,蒙古姑娘都不愿意嫁过去。兄弟分家时,如果家里只有一口铁锅,两人还会将其对半来分。假如铁锅受损破裂,还会用牛皮想办法把它缝补起来。
明朝那会儿,蒙古人屡次突破长城,在边郡各地四处劫掠。可他们与先辈大为不同,从不贪图土地,只想捞点财物。这些财物中,除了常见的金银珠宝外,抢得最多的就是铁锅了。
当时,契丹、蒙古虽然能够冶铁,也能够制造兵器,但他们并未掌握生产铁锅的技术,也没有多余的铁用于研制铁锅。所以,他们所有的铁锅都必须从中原进口。如果没有铁锅,他们只能用牛皮制成的锅来猪肉,非常不方便。明朝时,铁锅备受欢迎,远超丝绸和茶叶。每年,蒙古各部都会到明朝寻求封贡和互市,总会用大量牛羊和金银,向明朝换取铁锅。
那么,半岛的部队火锅又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叫部队锅?
说起来,还真跟咱们有点关系。
首先得搞清楚一点,部队火锅,顾名思义,那肯定就是部队上的锅或火锅。问题是,谁的部队?原来,当年抗美援朝时,美国佬打仗跑了,有人去把逃跑部队的食品捡起来,什么罐头啊、肉啊、菜啊,全部投入锅里,来一锅大乱炖,其实就是折箩菜(把酒宴散席后把没有动过的菜、剩菜全部混在一起),后来就干脆起了个名字叫“部队火锅”,并由此推广和流传开来。
***关注我,关注《昆羽继圣》,关注文史科普与生活资讯,发现一个不一样而有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