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因为要给公司的管培生“诺德星”讲《有效沟通》,准备课件过程发现只了解信息获取途径、沟通漏斗、沟通技巧、深度倾听等是远远不够的,卡耐基认为“所谓的沟通就是同步。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地方,而与人交际则要求他与别人一致。”习近平总书记所著的《之江新语》中写过一篇文章叫《善于同群众说话》,文中提到:“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 、是知识 、是素质。”“要将心比心,换取真心,遇到问题和矛盾时才容易同群众说上话、有沟通、好商量 、能协调。”要想达到有效沟通,我想可能要有两个评价标准,一是能够达到目标和形成共识;二是能够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1963年,临床心理学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非暴力沟通“,提出无论人们是做还是不做某件事,都是在试图满足某种内在的需要,是一种收获不批评、不指责且能解决问题的沟通方式。
那我们为什么要使用这种沟通方式呢?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们也许怨天尤人。然而,如果我们以苛刻的态度对人对己,我们的心情也好不到哪去。通过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我们不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们的需要,这样内心会逐渐变得平和。一旦我们发现自己心底深处的愿望,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我们将会重获生活的热情。非暴力沟通可以运用于亲密关系、家庭教育、工作机构、心理疗愈、商业谈判、平息冲突等方面,是理解自己与他人,改善人际关系,改进工作很好的工具。
去年9月,武汉市江夏区一初中部九年级学生,因下课后在教室与另两名同学玩扑克牌,被班主任通知其学生家长来学校,随后,怒气冲冲的母亲见到儿子抬手就煽了一个耳光,并被母亲掐住脖子抵在墙上呵斥,期间还有用手推头等动作 。
监控视频中,男孩曾朝母亲离开的方向望了两次,直到母亲消失在走廊尽头。在母亲离开两分钟后,男孩转身爬上围墙,从五楼跳下坠亡。
如果时间能够倒回,这位母亲或者这个男孩学习了非暴力沟通的课程,家长掌握了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孩子懂得疏导化解,也许一场悲剧就会得以幸免。
每一个人当听到不中听的话时,都有四种选择: 1.责备自己; 2.指责他人; 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 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基于以上四点,马歇尔博士提出非暴力沟通模式的四要素,也可以说是“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步骤: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1)观察:清晰地表达观察的结果,即描述客观事实,要注意区分和评论之间的关系。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社会心理学中的“阿伦森第一定律”提到:人们在解释令人讨厌的行为时,倾向于给作恶者贴上标签,由此而将这个人从“我们这些好人”中排除。那观察和评论有何区别:如果你对员工说“你每天玩手机,不认真工作,太不上进了”,这就是评论,对方听了不一定会接受。但换成“我这周来你们部门五次,每次都看到你玩手机”,这就是观察,观察比评判更容易被人接受。“再比如在足球联赛中,说“张三在过去的5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与“张三是个差劲的前锋”——前者明显就是表述观察结果,后者则就成了评论甚至批评。批评往往暗含着提出者的情绪、期待和要求,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其尚未被满足的需要。 如果您的恋人说“你从来就不理解我”,她实际上是渴望得到理解。如果您的太太说:“你除了工作、工作还是工作,你根本就不爱我”,看似极端,其实是反映了她希望得到关心。
2)感受: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注意区分和想法之间的关系。 A:“我觉得我被抛弃了。” B:“你要离开,我很伤心。” 先来区分一下,哪个是想法,哪个又是感受?如果还区分不出来,请再看下面这一组。 C:“我是个没用的人。” D:“我没有把这个事情做好,我很沮丧。” 看完这句话,你的感受是什么? 没错,A、C都在表达想法,B、D才是感受。感受是基于观察到的真实现象而产生真实情感的表露。 然而,人们口头语中经常用到“我觉得”“我以为”等词汇来表达想法。比如:我觉得某同事很虚伪。这个就是表达看法。 因此,在书中,马歇尔给出了具体方式:建立自己表达感受的词汇库。建立这样的词汇库,以便于自己在沟通时能随时调取。
3)需要:是感受的来源,想想是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 大多数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当听到不中听的话的时候,人们不是责备自己,就是责备他人,但很少有人会想到去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 然而,一旦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驳他人,你便能发现内心的柔情,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全新的体会。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在此,如何真正了解他人需要和需求,不得不再次提到DISC,当你的家人、上级、下属有着其中某个明显特质,那他们的需求侧重是不一样的:
高D的主要需求:目标、成就、掌控
高I的主要需求:欢乐、被接纳、被关注、被认可、被喜爱
高S的主要需求:安全、轻松、和谐、平静
高C的主要需求:秩序感、诚实可信、支持、被保护
4)请求:提出具体的请求,注意区分和命令之间的关系。 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 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例如:“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 言下之意是,他们不快乐,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看到父母的痛苦,孩子可能会感到内疚,并因此调整行为来迎合他们。遗憾的是,这种调整只是为了避免内疚,而非出自对学习的热爱。 另外,你越是将他人的不顺从看作是对自己的排斥,你所表达的愿望就越有可能被看作是命令。这将导致恶性循环,因为一旦人们认为你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会不太想满足你的愿望。而且请求越具体越有好的效果,如果我们对孩子说“我希望你更加自信。孩子听到我们的表达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要什么。这样的请求,不仅表达需求模糊,还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他可能会认为我们对他有不满意的地方。在我的身边就有真实的案例,有一位女士就谈到“我已经请我先生少花一些时间在工作上了,可他却三个星期后和我说报名参加了马拉松比赛。”这位女士说出了她不想要什么,就是她不希望先生花太多的时间在工作上,但是没有说清楚她想要什么。当鼓励她直接说出愿望时,她想了想,说道:“我希望他每周至少有一个晚上在家陪我和孩子。”所以,为了让我们的请求更容易被满足,我们提出的请求要越明确越具体越好。
当然,如果我们只是想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那非暴力沟通不会是一个适当的工具。它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人生就是一场修行,记得小时候,母亲总是给我提起外婆在自己一大家子生活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将远房亲戚去世后留下来遗孤——残疾人:哑巴舅舅接到自己家养大成人的事,我想这一举动也是在诠释非暴力沟通的核心精神。哑巴舅舅一直在我们家生活的很好,这一善举滋养着我们整个大家族,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和习惯为他人着想的品质也一直流传给下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