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结束这本书。
前面提到过,“流水式阅读”不是真的读过以后像流水一样无痕,它还是需要记录的。
作者强调是“记录”,不是“记忆”。以往我们读书之所以慢,不是因为划线、摘抄的原因,而是因为我们想要去“记忆”所读的书,所以读得慢。
而“记录”呢?就是把它从书里搬出来,迁移到别的地方——一张纸,一个笔记本都可以。
一行采集;一行精华;一行评论
采集,就是摘抄。但是摘抄不是一字一句的摘抄,可以处理一下,再快速记录。
一行精华,就是觉得经典的段落和观点——读完书以后,从摘抄里拧出来的那么一、两段。
这就是前面那个浪漫的说法:我们读一本书,其实只为了与一句话邂逅。
一行评论,就是在有感受的地方简要写一下自己的感触。这很有必要,别以为快速阅读可以让你记得比仔细阅读多和时间长——都一样,读过的都会忘,但是记下当时读书时的理解和感受,可以在以后需要的时候,回忆出许多书里的内容,这便是读这本书的意义的一部分了。
节奏阅读
阅读要有节奏。作者称其为“换挡”。他觉得以同一速度阅读,比如一直用同样快速地速度阅读本书,会失去读书的趣味,所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快慢的调节和“换挡”,是很有必要的。
这就看自己的感觉和需要了,作者说,觉得不重要的部分,甚至可以跳过不读。
计划阅读
阅读和其他工作一样也需要计划。作者给的建议是:一周6本,一天1本,还有一天制定下周的阅读书目。
你可能有点慌了。大可不必,因为作者说他的阅读计划是一天2-3本,一月50-60本,一年700本,十年7000本。所以别慌,他那么说,你这么听就好。
我们要从书里汲取的是快速阅读的理念,从心底里去接受它,并付诸实践就好。那些数字说不定我们读着读着也就慢慢接近了呢。
要回顾和整理
这么疯狂的读书,不是我们的目的。所以要时常回顾和整理我们的知识。作者建议12本书为一个阶段,回顾自己之前读过的12本书,整理读书笔记,写一下感受和收获
作者说一般12本书以后,我们的认知和成长会进一个台阶的。
整理书柜
爱读书的人,买书就多,藏书就多。可是不要堆那么多书在家——久的不去新的不来。
作者是日本人,你知道的,日本推崇极简。书也是需要“断舍离”的,不再看的,对当前阶段的你不需要的,都处理掉吧。
只有这样,新的图书和新的知识才能参与进来。
作者喜欢读纸质书。而我很慎重买纸质书,就是怕这个环节,不好处理。
颠覆为什么读书——出行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按作者的意思,十年后7000本图书都被他拿下,并撰写成书评,他得是多么了不起的有学问的人啊。但是他告诉我们,不要这样想。
作者在本书最后问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为什么要读书?
那肯定是因为读书有好处呀。读书可以增长学识,提升自己的素质和教养。
作者说,别扯了,不信这个!
他看到很多不读书的人,一样可以很好的过一生。
那就迷茫了,为什么阅读?
他不相信什么把阅读当作是修行。修行很苦,需要很多忍耐的东西在里面,就不快乐。
他为什么阅读?因为喜欢。十年以后,即便他会读7000本书,他也希望自己能像13岁时阅读的状态。
阅读没有任何目的,就是喜欢,就是喜欢阅读这个过程。
我也爱阅读。他说的“结局”很美。但是我没见过不痛苦能做成哪件事的。所以,保持这份美好的愿望和想象,做当下仍需要忍耐和坚持的事。
相信十年后,一切值得!
本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