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我的公众号:古典音乐趣谈,分享过一个观点:作曲家里没有天才。
我一直认为这样一种观点,其实旨在用这些作曲家的人生经历,来照亮我们自己的人生。
假如在你的脑海里想象一位天才作曲家。
他们会长成什么样?
在一个普通人的脑海里,他们应该是像巴赫、莫扎特或贝多芬这样的人。
或者当代作曲家,比如斯特拉文斯基,舍恩伯格,或者布勒兹。(舍恩伯格是奥地利作曲家,后来移民到洛杉矶,和斯特拉文斯基的住所只有几英里远。)
我们对天才的反应可能是,他们一出生,就跟常人不一样,就已经躺在了天才的万神殿里了。
这是一个很自然的想法,但也是一个很偷懒的想法。
很多人的观点都是认为:
使艺术伟大的,并不是他的训练、多年专注的工作,也不是他强大的赞助人、出版商和追随者对他的音乐的传播。
而是他被选中了,无论是传递了神的还是大自然的旨意,创造出我们喜欢的杰作。
即使是对许多作曲家生活片段最简单的一瞥,也能获知高水平的训练和赞助,在推动着他们走向伟大。
莫扎特是他父亲利奥波德训练的神童,利奥波德还帮着转录和编辑了这位年轻作曲家最早的作品。
贝多芬所接受的训练和听觉技巧,让他可以在听力损失后继续作曲。
如果简单将这些人看作是天赋异禀,那么我们是选择忽略了他们多年的辛勤工作,多年的奋斗。
选择忽略了所有帮助他们作出伟大成就的导师、朋友和亲人。
在格拉德威尔的书《异类》里,这位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做了一系列的跟踪研究,研究了天赋和实践之间的联系。
他们的研究表明,要掌握一项技能,大约需要1万个小时的集中练习。
而在这个必要的集中学习之前,作曲家的作品很难成为流芳百世的佳作。
基因、大脑化学或神性干预,似乎都不太可能成为音乐艺术得以形成的原因。
相反,更有可能的是,学习,练习和社会资本的影响才是艺术成功的最大因素。
对于我们每一平凡的人也一样,很多人说,你做古典音乐趣谈坚持原创2年多时间,文笔很好,写作的基础非常不错之类的。
但其实每个人都能做得到,很多人为了自己的目标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我自己也是这样,包括参与新媒体业界高手组织的28推公益活动,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和实践,也是为了完善和提升古典音乐趣谈的品质和受众面。
因此从来不存在什么高手或者天才,他们只是更有效的学习,更努力的实践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