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在哪个城市混的时间久了,都会对这个城市产生一种自己说不清楚的依赖性。例如,当一个人在大城市待的时间久了,再回到家的时候,完全是一种无所事事的感觉,不仅仅是城市的生活方式变化,还有自己的心态变化。
在这个大城市已经七八年之久,自己身边的外地朋友也是一个接一个的说想要离开这座城市,回到自己的家乡,驱使他们回去的原因,不外乎是要结婚生子,或者在老家有了一份更稳定的工作。虽然这么说了,但是真正能下决心回去的却并没几人。留不住的是大城市,回不去的却是家乡。
为了机会来到这里
来到大城市的人,最初只是因为觉得这里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来这里,然而只是“觉得”而已,真的当自己真的去奋斗努力为了自己的梦想拼搏的时候,却发现故事都是骗人的,自己虽然很努力的去工作,最终升职加薪的却并不是自己。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己兢兢业业的踏着祖宗定下的工作节奏,早出晚归,还有那加不完的班和开不完的会,补贴有了,工资涨了,然而涨上去的工资和自己的付出完全不成正比,看着网上的各种鸡汤对自己说,我努力了可能会比别人多赚多少多少,但是不努力一定不会比别人多赚多少,反而别人比自己多赚了。
放眼看过去,成功之人寥寥无几,其他人则是加班声,离职声和对目前工作不满的谩骂声成片,哀嚎遍野,感叹资本家对自己无限度的榨取,之后,依然早出晚归,为了自己的美好生活而继续加班。
扎不下去的根
坊间流传着这么一个段子,小明月薪两万,省吃俭用,终于在一年之后用老爹给的五百万买了套房子的故事。在大城市,房子永远是来这里拼搏的小伙伴们心中的一根刺,想要在这里扎根,房子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想要在这里扎根,拥有自己的房子才是根本。没有房子没有安全感,如今的现状就是如此,到了五十岁还在大城市租房的人虽然也有,但是如今这代人,五十岁可能连工作都找不到了,更何谈租房子呢。
在大城市奋斗的人,大部分人一个月的工资可能连半平米的房子都买不到,一年下来不吃不喝也不过五六平米,这还是咬着后槽牙说的,更别说要吃喝玩乐租房子了,到手的工资看一眼也就所剩无几了,更别说攒钱买房子了,当然家里如果真的能像段子里给予支持,另当别论,或者自己能有非常人的天赋和能力。当然这样的人少之又少,至于那些平常人,九成都是陪标的吧。
比不了的朋友圈
话说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这话既然是祖宗传下来的,必然是有他的道理的。每每看到身边的朋友在朋友圈里晒自己的“幸福生活”的时候,是不是更觉得自己生无可恋,同样的基础,一样的工作,为什么别人就能幸福生活,而自己却是水深火热,当时就受了刺激了,天道不公啊。
然而那些看似“幸福”的人背后却不一定是幸福,而自己的水深火热,却并不见得比那些人真正上差了多少,这个时候,玩的就是心态,比的还是心态。当朋友生活苦的时候,自己可能悲伤,当发现朋友那些苦全是假象的时候,自己应该更是悲伤了。
如今生活不好的人,天天晒自己有多幸福,而那些真正生活好的人,却天天跟自己哭穷,让自己完全怀疑人生,难道自己真的生活不好么?
习惯性的生活
人活着最怕就是习惯了什么,一个从大城市回到老家的人,即使在路上开车,都会觉得别人开的磨唧,只因为大城市的生活节奏太快,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自然也会把这份节奏节随身携带,抛是抛不掉了,带着也挺好,很少人刚来大城市就计划着回老家,因为大部分人是带着梦想和未来的憧憬而来的。
《蜗居》里当海藻说想回家的时候,海萍问海藻,回家有什么好,你家有大型博物馆吗?你家有大型音乐会吗?你家有世纪明珠塔吗?既然什么都没有,那有什么好想的。简单的几句对话,除了对大城市的眷恋,方便全面的生活配套设施更成为离不开的理由,虽然没去过几次博物馆音乐会和明珠塔,但是想去的时候就可以去的。老家嘛,不存在的。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大城市就是这样,当你习惯了这里的生活配套的时候,你还愿意回到那个除了“家”的概念,而其他看似一无所有的地方吗?
收入的落差
回不去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是在于大小城市之间的工资落差,由来已久的城市发展差距和贫富差距,造成了不同城市的工资水平也有很大差距。
当在大城市月薪过万甚至更多的时候,谁也不愿意回到自己那个开车一个钟头能转好几圈的小城市赚那个只有两三千甚至更少的工资,这个心理落差是巨大的。自然接受起来,也是很难的,大城市攒不下来钱,小城市生活不好,然后把所有的问题归结于,小城市没有那么多的消费点,工资少自然也能一样活着,只有心理明白,这真不一样。
当然还有各种留下来的原因,回头幡然醒悟,自己已经被牢牢的困在这里了,想回去,就要接受现实的落差,还有内心的挫败感。这种心态必然和衣锦还乡是不同的,所以更多人坚持不回去,继续在这里拼搏,奋斗,虽然他们已经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了。
最后依然能支持自己的,或许只是那一份心中念念不忘,却距离自己很远,曾经被自己称之为“理想”的东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