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我听了一本书,书名叫《理解我们内在的冰山》。听到这个名字时,我立刻联想到“冰山一角”这个概念。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更多的部分隐藏在水下深处,是我们看不见的。冰山的形象很贴切:只有很小一部分在水面上,大部分都藏在水下。比如泰坦尼克号遇到的那块冰山,就是非常巨大的一块,否则也不会造成那么严重的事故,船才会被撞沉。
回到这本书的内容,可以看出它是一本关于心理教育的书。解书人在开头提出了一个问题:对你来说,最崇敬的人是谁?其实,这里的“最崇敬的人”,就是让你感觉很舒服的人。什么样的人会让你觉得放松、愿意无话不谈?那就是愿意倾听你讲话的人。
我们是否能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书中讲解了对内心的几个层次理解。首先是感受,在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感觉;然后是对感受的感受;接着是观点;再往后是期待;最后是渴望,一共七个层次。我们的感受和对感受的反思,可能是重新思考,也可能是自我反省。而最深层的渴望,就是内心最强烈的愿望。当我们看清自己最渴望的事物时,其实也就更了解了自己。
内心最真实的自己,其实就是那些最本真的冲动。当这些冲动被看见时,如果没有理性的约束,它们可能会变得盲目。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往往是被爱、被呵护的需求。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在市场上买冰糖葫芦。孩子还很小,不小心把冰糖葫芦弄脏了,就一直哭。妈妈安慰他说:“别哭了,我再给你买一个。”卖糖葫芦的也劝:“孩子,别哭了,你妈妈会再买一个。”可孩子还是哭个不停。妈妈有些不耐烦,说:“别哭了,你看看别的孩子都不哭。”结果孩子哭得更厉害了。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孩子其实并不明白自己的需求,只是通过哭来表达情绪。他看到自己想吃的东西脏了,吃不了了,所以很难过。如果母亲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并用更有同理心的方式回应,比如说出孩子的诉求,孩子可能就会感受到被理解,情绪也会得到安抚。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与别人交流时,往往很难真正看到对方的需求,也很难用理解的方式回应。之所以会这样,更多是因为在沟通中忽略了对方的真正需求。
书中提到,现实中的沟通常常带有先入为主的倾向。虽然我们说的话可能都没错,但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可能并不够理解。人们更愿意与理解自己的人交流,也更愿意向愿意倾听的人倾诉。这种倾听能力,正是我们需要培养的。
当我们静下心来时,或许能听到更多声音。这些声音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本不理解的事物,比如合作伙伴或孩子的需求。当我们能够理解彼此的诉求时,关系也会更进一步。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内心的冰山需要用更多的爱和关怀去融化。通过反思,我们能看到内心的渴望,从而更深层地认识自己。这种认识可能会引导我们做出更符合内心愿望的选择,让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逐渐接近自己的渴望。
当然,这个过程也让我们获得更多的爱和关怀,而这些可能正是我们生活中所缺乏的。书中还提到了讨好型人格,比如前面那个母亲的例子,她最初的回应就是讨好型人格的一种表现。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很常见。当别人向你提出需求时,你可能会用“好好好”来回应。虽然这种回答看似无害,但对提出需求的人来说,可能期待的是另一种回应。就像那个孩子一样,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很多时候我们也不清楚自己的真实需求。这种需求有时只有第三者能看见,当被第三者发现时,被需求者的感受会有所不同。
从某个角度来看,我们不可能只活在自己的感受里,更多的是要在现实中活出真实的自己。如何做到这一点?其实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触碰和回应,在交流时倾听他人的声音,也要倾听自己的内心。发现他人的需求,看见自己的渴望,在满足他人需求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愿望。
进一步说,能够看见冰山的存在只是第一步,关键是要深入理解冰山的形成,找到合适的方法去融化它。这样才能提升自己对外界的敏感度,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温度、有爱心的人。由此可见,能够理解他人、与自己和解的人,更容易在生活中奏出和谐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