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番来绍兴,应是故地重游,十多年前与女儿及侄女琳一起来过。无奈记忆模糊,当时没有微信,拍下的图片也未能保存。
或许越发年长的缘故,对历史人物逐渐感兴趣。线上报班听史记、听解读曾国藩,绍兴历史文化名城,是一本天然教课书。再者,侄子在绍兴读书、工作、生活了近二十年,来看看侄子日渐发展的公司环境。
趁国庆假期刚过,趁闲暇,说去绍兴就去吧。高铁至杭州东,转乘绍兴北,杭州至绍兴只需19分钟,重刷了地理位置的新概念,原来杭州与绍兴相距不远。
到达绍兴已是半晌午,先去侄子公司,等侄子忙完各类事由,送我到酒店,一起用完晚餐,就歇息下了。
首先想到的是去鲁迅故居,毕竟是5A景区,毕竟是大文豪的故乡,旅游淡季也同样人气旺盛。
瞧那一批批旅游团队,多不自在,跟着导游步履匆匆。导游嚷嚷着:“后面的跟上,不要掉队,十分钟后在这里集合…”
你看我,多随性,慢悠悠地沿街道这一端走到另一端,返回靠河道边游走。见路口就拐进去,站在古桥上,或站在河边。感受一番老宅的韵味,见戴着小帽子,穿着古代服饰的船夫,似乎穿越了千年。
想按鲁迅的三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顺序参观来着。而鲁迅故居拍着长队,因百草园就在鲁迅故居后院。我便先入三味书屋一睹为快,即鲁迅儿时就读的私塾。
走过石桥,不禁想起鲁迅散文中:“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
正门进去,拐到偏房,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走到三味书屋后面,是一个小院。正如散文中所写的: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三味书屋的桌椅板凳全是当初的模样,鲁迅开始坐哪,后来坐哪个位置,都有标明,一目了然。身临其境,似乎听闻带有绍兴口音的读书声,围绕在耳际,嘤嘤嗡嗡作响。
出口处,各类绍兴小吃、特产应有尽有。因了鲁迅在《孔乙己》一文中写到: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我买了一代茴香豆品尝,主要材料有蚕豆、茄香等,辅料有八角茴香、桂皮、盐等。茴香豆五香馥郁,咸而透鲜,回味微甘。
走出三味书屋,吃着茴香豆,继续慢慢地逛荡,看看鲁迅故居是否还排着长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