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逛菜市场了,今天天气不错,便和女儿去了一趟菜市场。
今天去的这家菜市场,说是菜巿场,却不像以前那样露天,也不是如我们小县城里那样两边是商铺,中间过道被篷起来,让各家小商贩挤在一起,而是在一个由商家建成的偌大的商铺里面,让各家菜贩们各租一小块地方来经营。
第一次进去的时候,我以为是自己进了一家超市。里面有卖肉的、卖面的、卖干果的、卖水果的,还有卖水产品的,当然被叫做菜巿场的地方,一定得有卖菜的,但不多。所以,我觉的商场的名字应该不叫菜巿场,而应该叫农贸市场才更确切一些。
携着女儿从头到尾遛达了一圈。看到各种产品都名码标价,小贩们各守各的摊,各收各的钱,充分体现了这里是菜市场而不是超市的特点。
蔬菜区,洋芋一斤两块,大葱一斤七块,蒜头一斤五块,韭黄一斤十二块,西红柿一斤两块五,定西粉条一斤十块。
肉类区,牛肉、羊肉、大肉,都是分不同的部位出售。精品牛里脊肉一斤六十元,精品五花肉一斤二十八元,精品排骨一斤三十元。最便宜的就算是鸡肉了,一只农家土鸡一百稍过一点,鸡胸肉一块十块钱左右,还有鸡腿、翅中、翅根也都十块左右一斤。
有一家菜摊前挤满了顾客,有买洋芋的,有买豆角的,有买西红柿的,讨价声此起彼伏,年轻漂亮的女老板忙得不可开交。
那老板年龄不大,三十左右,尽管身着工作服忙碌在自己不足十平米的领地上,但丝毫不减她那城里女孩的优雅气质。不管是怎样的顾客,她都和颜悦色,选好的东西上称、打包、收钱,再双手递给顾客,动作干净利落。
有一个老太太,买了差不多两斤西红柿,在交钱的时候,再三询问了价格后,从衣服兜里掏出来一个小钱包,抽出五块钱交给女孩,然后又小心装好钱包,提着西红柿离开。
互联网加时代,女孩的蔬菜还可以用微信小程序下单,并免费送货上门。在整个菜巿场的网络销售中,她家的蔬菜是最足量、最新鲜,顾客最多的一家。
“我家的蔬菜都是每天早晨新进的,我给顾客的都是最好的、最新鲜的,不好的不会卖给大家的,也绝不会缺斤少量,诚信第一嘛。”那女孩笑着对我说。
我买了她家的几样蔬菜,记住了她的摊位,然后愉快地离开。如果有一天自己不想出门,又恰好家里没菜的时候,就可以在微信下单,坐等送菜上门了。
路过一家水果店时,女儿看到了那鲜红的草莓。那可是女儿最爱吃的。之前在超市里也遇见了那样新鲜的草莓,但面对着一斤四十元的价格,女儿选择了依依不舍地离开。今天这草莓二十五元一斤,我和女儿果断买了两斤提在了手里。
在这家菜市场里我还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小贩们一个个都仿佛守株待兔的样子,或者热情地忙碌着,或者静静地守候着,就是没有一个大声叫卖的。
我问那家卖水果的女子怎么不叫卖,她说,东西好了自然就会有人来买,无需叫卖的。于是想起那句“你若盛开,清风自来”话语。她家的水果样样新鲜欲滴,还真不愁卖不出去,就如那家的蔬菜,每天都会卖到什么都不剩。
菜市场里充满着人间的烟火气息,菜市场里蕴藏着大千世界的千奇百态,有空的时候去转转菜巿场,闻一闻市井生活酸甜苦辣,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