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批发市场看到一个卖蒜的妇女剥蒜皮,非常熟练。她用裁纸的那种斜型的小纸刀,在独头蒜的屁股后面,挑了两三下,蒜皮就乖乖的掉了下来。
剥一头大蒜大概就是一两秒的时间。然后把拨下的蒜放在一个镂空的编织袋子里。那编织袋已经快装满了,全是一个个圆嘟嘟的独头大蒜,裸妆上阵,白里透凉,精气十足啊,看得人忍不住想咬一口,又怕辣了自己。
妇女说这是给酒店送的,价格高一些,还说今年大蒜的价格普遍比去年要高许多,“蒜你狠”又来了。
原来也见过在市场上卖的这种剥了皮的独头大蒜,以为是用一种什么设备剥的,今天看了,是纯手工剥的,那又圆又好看的独头大蒜,凝结着多少劳动者的心血,尽管人们因为价格高,戏称它“蒜你狠”。
批零差价,在1:1~1:2之间,批发市场上的洋葱5毛钱,零售市场会卖到了1元至1.5元钱。红萝卜批发价1元钱,在零售市场一看,已经卖到2.5元钱。蔬菜价格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几十年了始终没能得到解决,一直没有找到好的办法。
蔬菜是鲜活农产品,也是快速消费品,在运输、分装过程中损耗非常大,如果没有两倍的利润,估计谁也赚不了钱,这也是市场规律在起作用吧。
看到泡沫箱里成箱的蘑菇,一个个整整齐齐,大小均匀。老板说这已经实现了工厂化生产,就像工业的零部件一样,是标准化生产出来的。本地的那种生产方式已经相当落后,并且成本很高,这些都是从南方发运过来的,发过来以后放在零下2度左右的保鲜库里进行批发。批零差价也在1:2左右。
虽然电子商务、网络销售蓬勃兴起,大有代替实体店的趋势,但对于蔬菜这种特殊的鲜活农产品却望菜兴叹,束手无策。蔬菜这东西太特殊了,网购的人都不愿意去做,没利润可赚。
就连苏宁、京东遍布社区的小店也难以做下去,不愿意去做。而恰恰在社区,新鲜蔬菜食品店,却是居民所必需的,也是消费最大的一笔开支。大大小小的超市,千篇一律的商品,谁要是把蔬菜生鲜食品这门生意做好了,谁就会赚到钱。
批发市场的老板,许多都是山东、河南、江苏等省的外地人,有些祖孙三代在这里做生意,在这座城市买了房子,上了户口,成了地地道道的本地人。他们说这一辈子,其他的不会,只会卖菜。卖菜的事业也是他们养家糊口,安身立命的命根子,一家的开支全从这里出。
而对他们来说,仅仅需要有一个公平、诚信、安全的营商土壤,一片蔚蓝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