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
在一个人独处的状态中,沉默是一种自然。而在互动中,沉默却是一种沟通。
沉默在互动中的含义,因人因境而异。
最为常见的沉默含义,是回避性的、隐藏性的、抗议性的与两难性的。
回避:面对尖锐的问题,回避可算是简便的应对策略。
隐藏:一旦开口就容易暴露自己,于是选择了沉默。
抗议:要说出来就会是强烈的敌对情绪暴发,选择沉默算是温和的对抗,似乎这么选择是更保险的“回应”。
两难:不论说什么(yes or no),都将是不妥当的。于是不说也罢。
这样的沉默反应具有显著的人际防御功能。
上述互动含义,在不良的关系情境中都一定程度反映了关系缺陷,其核心就是信任不足。
一个在朋友(更别说知己)面前无所不谈的人,在不信任的关系中也会趋于闭嘴。这只是个常理。
缄默与失语症
如果说沉默具有主观选择性,那么缄默更像是没得选择的一种反应。
缄默者可能存在生理缺陷,如哑巴。
缄默让人感觉更是迫不得已、更沉重。
沉默可认为是短暂的,缄默则是持久、或者说相对恒定的(状态)。
沉默可算作正常的,缄默则可能是病理性的(一种反应)。
最典型的缄默发生在高压情境中。高压的成因可以是政治上的,也可以是情感上的。
家庭关系中的最弱小者,往往成为系统的“替罪羊”。
在替罪羊上身上,缄默不语可能会是生存常态。这时我们会把它称作“缄默症”,或“失语症”。
失语症标签一旦成立,意味着不说话不只是在特定情境中的反应,而且已然扩散到一般情境,成了当事人的一种人际互动习惯。
失语症往往暗示了心理创伤。
失语既作为创伤反应的一个结果显现出来,也作为一个避免创伤被激活(也称为“活化”)的防御手段,被缄默症所使用。
要真正突破这种创伤性失语,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临床经验
心理咨询、治疗师经常会遭遇这样的来访者,他们往往被动前来,并无主动求助的意愿;迫于压力选择了与施压者的合谋,这一背景,使得他们保持了相当高的警觉,在未查明环境对他们足够友好、安全之前,他们决不会轻易开口。
面对问题,他们的反应要么缄默,要么就是类似缄默。
如,
“我想不起来了。”
“我真的不知道。”
“嗯,啊,哦,行。”
“这事,我妈知道。”
家庭治疗中这种缄默也司空见惯。
尤其是未成年人在面对强势家长在场时,难免以完全旁观而不言语的方式参与,形同虚设。
有这么一个“不爱说话”的孩子在,家庭中强势家长就特别容易替代孩子发言。在他或她看来,这完全顺理成章。“孩子不说话,我还能也不说吗?”孰不知,正是由于被抢话了,孩子就更没机会说话,或者也就更有理由保持缄默了。
有一个深陷失语的成员,这种家庭显然“功能失调”了。在其背后,则是“结构失调”。那个失语成员的表现(缄默),彰显了家庭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