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返程时,把刘若英《后来的我们》看完了。
无暇去评判它的三观,但深夜十一点孤身拖着行李箱在浩浩人流中排队检票时,听见林见清那句,“刚来北京的时候,谁没怀疑过自己呢”,还是有点泪眼婆娑。
突然就想到了之前知乎上一个高评分的问答。
有人说,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有什么用呢?最终不还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呢?
是啊,何苦折腾?给了多少人一记闷棍啊。
后来终于,有人这样回答:
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终有一天跌入繁琐,洗尽铅华,但我们做着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组建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养育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他让我们坚定,原来,你那些折腾着的倔强,终有一天,也会在尘埃里开出不一样的花儿来。
每天早上去上班,都会看见一个骑着电瓶车送女儿去上学的年轻妈妈,黛眉精致,红唇雍容,在呼啸的车流中减速、转弯,毫不逊色。
没有办法说清楚想感叹些什么。只觉得她的女儿以后长大了,可能比别人,更能以美的姿态对待生活。
年初换了一份工作,换过才发现,无论你在哪里,如果自己不强大,从来没有自由可言。
你常常会感叹体制的并不健全,咒怨老板的吸血本性,可又当如何?别人简单一句话,你终归还是得奋力去权衡那艰难的局面。
更可怕的是,当有一天你发现,如果失望来袭时困兽般的阵痛,总能被短暂的闲适欢愉所麻木,那我们可能,终将会成为大多数人。
王小波说,生活就是个缓慢受槌的过程。一天天过,奢望一天天消失。可人在二十几岁的时候,谁不是像他一样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槌不了我。
我们坐穿越大半个城市的公交车程,只为多省几本专业书的钱;我们被老板骂到偷偷抹眼泪,却还是加班熬夜改方案;我们拒绝了游戏、零食、追剧的惬意,转身去读书、健身、报各种培训班……
我们那么努力,不过是为了在回答“好的”时候,也有资格说一句“我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