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全民教育侧重于普及教育,终身教育主要倾向于( )。
A.非义务教育 B.继续教育C.社会教育 D.高等教育
2.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 )。
A.教育管理制度
B.国民教育制度
C.义务教育制度
D.学校教育制度
3.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教育制度就不同,这说明教育制度具有( )。
A.客观性B.强制性C.历史性 D.教育性
4. 在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下,学制在很多方面存在共同特点,如入学年龄,大、中、小学阶段的划分,在很多国家都是一致的。这是因为,学制的建立要受( )。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B.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状况的影响
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
D.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5.小明的爷爷当年就读于半工半读学校,半天读书,半天劳动,既学到了系统的文化知识,又掌握了劳动技能。他接受的教育属于( )。
A.正规教育 B,半正规教育
C,非正规教育 D,业余教育
6.由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是( )。
A.基础教育 B、职业技术教育 C.高等教育 D.成人教育
7.对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具有决定性依据的是( )。
A.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B.社会制度
C.人口状况
D.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8.下列选项中,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B.切实普及义务教育
C.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D.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9.我国第一个在全国颁布实施的现代学制是( )。
A.癸卯学制 B.壬子一癸丑学制
C.壬戌学制 D.1951年学制
10.18~19世纪的西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了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双轨学制。其“双轨”是指( )。
A. 公立学校系统与私立学校系统
B.职业学校系统与普通学校系统
C.大学—中学系统与小学一初等职业学校系统
D.义务教育系统与非义务教育系统
参考答案:
1.B 2.D 3.C 4.C 5.A 6. D 7. A 8. A 9.A 10.C
二、名词解释
1.学制[江西师范大学 2013 研,陕西师范大学 2012 研,北航 2009 研,武汉大学 2004 研,东北大学2004研,北师大2003研,中山大学 2003 研,华东师大 2003 研,上海师大2002 研,浙江大学2001研]
答: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亦称“学校系统”,它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学制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学校教育制度:按教育程度来划分,有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机构;按教育类型划分,有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等教育机构,按受教育的时间来划分,有全日制、半日制、业余教育等机构;按主要教育手段和场所划分,有面授、函授、巡回、广播、电视等教育机构;按教育对象的年龄划分,有学龄期教育、成人教育机构;按主办单位划分,有国家办、地方办、企事业办和私人办的教育机构,组成了一个纵横交叉的学校教育网。学制是整个教育制度的主体,它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学制的建立又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学制的建立还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并且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2.双轨学制[苏州大学 2013 研,南京师大 2004 研,四川大学 2004 研,首都师大 2003 研]
答:双轨学制是指以西欧学制为代表的一种现代学制类型。在 18、19世纪的生产和经济发展及其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下教育的自发发展过程中,由古代学校演变来的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都同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制:一轨对自上而下的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联结的中等职业教育)。双轨学制有两个平行的系列,这两轨既不相通,也不相接,最初甚至也不对应。英、法、联邦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学制多属此类型。双轨制的优点是它的学术性一轨具有较高的水平,缺点是不利于教育的普及。
3.义务教育[东北师范大学 2013 研、2012 研,首都师范大学 2011 研,北航 2005研]
答:义务教育是指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实施的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这种教育要求社会、学校和家庭予以保证,对儿童既是应享受的权利,又是应尽的义务。义务教育产生于16实际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实行义务教育是现代社会生产和现代社会生活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其特点包括:①义务教育具有免费性,是指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除其全部或大部分的费用,这是世界各国实施义务教育的共同点;②义务教育具有平等性,是指所有适龄儿童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③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是指接受义务教育是对国家应尽的义务。我国实行的义务教育分初等教育(小学)和初级中等教育(初中)两个阶段,义务教育的学制主要有“六三”制、“五四”制和“九年一贯制”等。
三、简答题
1.简述现代学校制度改革的趋势。[北航 2009 研]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简述教育制度的阶级性。[西南师大 2003 研]
答: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系统的总和。它包括教育制度环境和教育制度安排两方面。在阶级社会里面,教育制度具有阶级性。
(1)从教育制度制定的过程来看,任何教育制度都是其制定者根据一定的需要制定的,它有一定的取向性。任何教育制度的制定和变革都可以说是对教育取向的一种选择。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制度的取向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即教育制度总是体现着某一阶级的价值取向,总是为某一阶级的利益服务。否认教育制度的取向性,把某种教育制度宣传为公平地为所有人提供教育服务的做法是自欺欺人的。
(2)从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来看,教育制度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教育制度是由各国的政权机关制定和颁布的,因而它总是直接地反映各国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反映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存在着阶级的对立,在教育制度上也必然会反映出阶级的差别,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教育制度是广大劳动人民意志的体现,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各类教育活动的实施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建立,是真正为了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思想品德和健康水平,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3.简述制定学校教育制度的依据。
答: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学校教育制度的制定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现代学校教育与国家政权有着紧密的联系,学校教育制度总是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并为之服务。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确定了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时期学校制度的特色。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划分了不同的社会阶级和等级,居于权利中心和具有经济优势的阶级和阶层更能够享受到更多的教育,他们在入学、求学过程和进入社会的各个环节都比弱势群体更加具有优势,因此,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制度同样地体现了明显的等级差别和阶级压迫。
(2)生产力发展水平状况
学校教育制度还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所制约。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生产力发展明显地影响着学生的修业年限、学生入学机会、学校的结构和规模、师资、设备和教材等。从世界历史发展看,在欧洲文艺复兴前,自然科学的各部门,也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当然也就不可能出现如煤炭、电力、冶金、机械、航空等专业学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劳动人民开始享有一定的受教育的权利,他们的教育被纳入学校教育制度之中,这主要是由机器大生产的需要和它所提供的可能性所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还要求培养各种专门人才,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就出现了各种专业学校。
(3)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
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学制的变化,而作为学校教育活动中重要主体的受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于学制的决定作用具有明显的恒定性。人从初生婴儿到成长为成熟青年,经历了不同年龄的发展阶段。这些阶段是互相连续的,同时又是互相区别的。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新的阶段代替旧的阶段。人的身心发展的这种客观规律便成为制定学制的重要依据。
(4)历史经验的继承与发展
制度同一般的实践活动并不相同,它是在人们对实践活动的价值获得认识后,对未来实践活动的方向所进行的建议或规定。从表现上看,学制总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总是在被不断地修改以适应发展变化的情况,但是这种修改总是以一定的现实条件为基础,任何国家学制的发展和革新必须立足于本国的历史。同时,学制的制定还可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四、论述题
试从教育评价的角度分析我国目前的高考制度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的办法。[中山大学2007研]
答: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或教育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完善自我和教育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的过程。
(1)从教育评价的角度分析我国目前的高考制度的优缺点
①我国目前高考制度的优点:我国的高考制度自 1977年恢复以来,作为我国选拔人才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也相对最为严肃、最为公正的考试,高考为高校、为社会输送了数以亿计的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公正客观地讲,高考制度是现在唯一的、最公正的、又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拔制度,要彻底取消高考制度是不可能的事。而且它的公正性、严肃性,也早就为社会各界所公认。高考制度最大的优点就是相对公平,即以考生的分数而不是考生的家庭出身、血统、背景、关系、金钱等作为录取标准。
②我国目前高考制度的缺点:
a.我国的人才选拔制度单一,造成高考制度的不堪重负和应试的火热。目前我国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的主要方法就是高考。任何一种选拔制度都有弱点,高考也不例外。高考主要是通过笔试的方式依照分数的高低来选拔人才,这就必定有其局限性,不能对人才有全面的测试。
b.我国目前的高考观片面地夸大了其选拔功能,高考成了争取高等教育这一社会资源的工具。以升学为直接目标、迷信甚至崇拜升学率的高考工具主义在学校和社会得以泛滥,最终导致中等教育走上“应试”之路。因此,作为一种检测和评价手段,高考“为考而考”,误解了对于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本来使命。由于过分强调高考的选拔性,而高考又作为当前通往大学教育的唯一途径,高考成了一切教育教学的指挥棒。由于高等教育资源仍属社会稀缺资源,且现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又具有“一考定终身”的特征,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不言而喻。在这种招考体制下,教育评价、学校评估等也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左右,升学率、考生本科上线比重、重点本科上线比重等成为硬性评价指标。
c.现有的高考录取制度“以考为纲”,高考成了高校招生选拔的唯一途径。而高考又“以分为纲”,实行“一考定终身”,兵败“独木桥”下的不乏众多优秀学生,甚至是“天才”学生,以及一批“偏才”“怪才”,高考一役使他们丧失了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这与科学考核观下的综合性、全面性与经常性原则是相悖的。
(2)改进办法
①改革高考内容,这是高考改革的重点。现有的高考内容不仅远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是与现有的教育课程体系也是脱轨的。由于片面强调考试的选拔性,高考内容力求“繁、难、偏、怪”,以“考倒”考生为宗旨,认为这样的考试才能选拔出优秀人才。殊不知在这样的高考观与应试观下的考生成了考试的机器,赢得了高分,却丧失了探索的精神、创新的能力,得不偿失。因此,在高考改革中,考试内容要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吻合,与基础教育内容相衔接,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相对接。在内容设置上体现出不同学科知识的互补性,考察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大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的应用问题测验,以考察学生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适当降低难度,而适度拓宽考察知识点的广博度;增设不同学科、不同角度、不同性质的自选题目,以检测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水平,尤其是考察学生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潜力。
②实行分层、分类考试。教育系统内部具有层次性、多样性,不同类型与层次的院校对于生源的要求也是不同的。高考分层、分类,主要是指职业类院校系统与普通院校系统根据培养目标和对生源的不同要求设置不同的考试标准和考试内容。在职业类院校系统中,实行基本知识考核,重在实践操作的考察。在普通院校内部,按照培养规格实行分层,首先是普通水平考试,通过考试者具有相当于现行高考第二、三批录取考生的水平,他们具有进入大专和一般地方性院校学习的资格;其次是选拔性考试,即通过普通水平考试者根据自己的实力参加第二次考试,成绩优秀者可进入重点院校学习。同时,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院校可以单独举行考试等。分层分类考试有利于中学因材施教以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兴趣、志向和发展的适应度;有利于中学多样化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增强评价体系的自由度。
③高校录取标准实行多样化,与自主招生相结合。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录取标准是极其单一的,即高考作为大学招生录取的唯一途径。“一考定终身”不仅有违个体发展与教育的内在规律,而且极不利于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我国高考改革应该适当降低高考成绩在大学招生录取中的权重,实行高考成绩、专长证明、社会实践与课外活动情况、学校推荐信函以及个人申请等多重标准共同发挥效应的招录制度。目前,我国积极试行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使一批“偏才”“怪才”凭借在某个领域的特长获得了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就很好地体现了招生录取标准多样化的精神。多样化的录取标准与教育评价的目标及课程实施是相适应的,有利于学生自由发展和挖掘潜力,体现了对不同发展类型学生的公平。
④高考与经常性考核相结合。教育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对个体素质的塑造也是循序渐进的。“百年树人”的道理就体现在此。所以,任何一次独立的教育考核都不应该以定性的方式对学生做出结论,而是要在“经常性”原则指导下综合评定学生的一贯表现成绩。目前的招生录取制度仅仅将一次性的高考成绩作为大学的准入标准,显然是有失公平的。经常性原则下招生录取制度不应只看一次高考成绩,还应关注考生在前期阶段的综合表现,包括历次测验成绩、学习进步情况、学习的规划性、选修课程的目的性等。尤其是学生学习状态的稳定性和学习进步情况,因为两者能更好地说明学生的发展潜力。
总之,上述改进办法的提出,有利于我国在全面性、综合性和经常性原则的指导下加快高考制度改革的步伐,建立科学化的高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