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古诗词,一般情况下,语文老师总要把每个字,每一句的意思都掰扯碎了教给学生,然后才心安。然后,是一大堆的作者简介,意像分析,意境分析,主题意蕴分析,甚至是炼字,起承转合,平仄声律等情感抒发手法。或者更负责任的老师会讲些一字立象造境尽情等传统古诗词赏析大法。
但,以上这些,是不是最为珍稀的读诗写诗技能知识呢?或者,反过来问,那些诸如王国维,严沧浪,钟嵘之类的品诗品词大家,按照这些,创作出惊艳的诗词了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说明,意境,意象,诗法在诗词读写实践中,并不是首要的最有价值的知识。因为它解释有余,生成不足,主观臆想的成分大。
也可以这样说,各类体裁的古诗词读写能力并不是教出来的,大多是靠体验和直觉隐喻之类的潜意识学会的。现实中,那些古诗词功底深厚的诗人或者高明读者,其古诗词读解力也不是靠老师教出来,而多是靠多读多仿写实践出来的。因此,可以猜想,古诗词读写力是人脑一个特殊的认知机制或者神经元群在起作用。靠意像意境手法诗法等这些逻辑知识不一定能直达诗词生成与阐释的本质。
有时候,语文老师自身的古诗词读写习惯或水平,也是教的内容。即老师本身成为古诗词教学的典型内容:或百遍读的入醉,或千金散买诗词书的痴迷,或狂草楷书万古愁的狂热,皆有可能成为推动初学者直达诗词心的高标知识高阶情感思维。也可以换句话说,高考考的古诗词读写力只是真正的读解力的冰山一角,即真正会读写古诗词的一个必要而不是充要条件。
一系列的可能性,让人怀疑那些高考必备的意像,意境,情感,炼字之类的古诗词读写技能的优先价值和社会使用价值。同时,也让人深思:那些高考测不出的吟诵技能,顿悟等在古诗词读解中的价值。也就是诸如朗诵之类这些看似无用的古诗词读解知识和技能,可不可以大力挺近语文课堂,或者有着较大面积普及性的专门训练?
因此,针对古诗词这种人类特殊的文化产品,还是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尊重每一个看似无用的古诗词赏写知识,包括自信于每一个语文老师自身的古诗词读写功力。朗诵,背诵,吟唱,习惯,癖好,下水示范,什么都可以。而不是像大部分教师考什么,教什么。朗诵,吟唱,考试不考,就轻轻带过,或者不以为然。
毕竟,无论是唐诗宋词,婉约豪放,怀古登临,羁旅怀乡,怨妇思人等各类诗词语篇体裁,都离不开使用者的创制和消费。多考虑古诗词被现代人消费和接受的实际来教学。即,语文教师在字句翻译,作者,意像,意境等理性分析应考之外,多教些诸如古诗词吟诵,朗读等在现实生活中读写古诗词的真功夫,即无用之用。这,或许也是一条比较实在的,通达真正的古诗词赏写力培养的道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