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要非常感谢小二班班主任林老师的邀请,让我再次对自己的育儿心得进行一番复盘,也是对自己的审视,更好的前进。(1.16)
说到育儿,我觉得这是个特别宏大深奥的课题,是我觉得迄今为止最难搞定的事情。因为育儿涉及的内容实在太多了,婴幼儿发展规律、膳食均衡、如何科学养育等,还要平衡家庭和工作生活,真的特别难,而且还是一辈子的修行。
我仅从略知的一二来谈谈而已。
第一,育儿育己,共同成长。
我是一名全职妈妈。当了妈以后,每年跟着孩子升级打怪,从出生到上了幼儿园,孩子每年都在更新着的我的观点。
养育孩子我习惯先从自己身上下手,看看自己身上的局限性,比如父母是否脾气不好、思维不开拓、学习策略有问题等,避免用自己的局限性和最舒适的方式去对待孩子。看到局限性,就要有意识去改正,控制好自己,而不是一味地控制孩子。孩子出现的问题大部分都可以从家庭里找到原因,因此就先从父母下手,看看哪里做的不够好,然后再来引导孩子。
例如承希的情绪会比较激烈点,这是遗传了他妈的,而当我要发脾气时,他就会提醒我,妈妈你要深呼吸一下。孩子的提醒,成了我的暂停键,然后我们一起平静下来。
再例如,孩子不够自信。反观我自己,也和我个人有关。因此除了提升自身的自信心外,还要对孩子进行正确鼓励,让他不断增强自信心。
当然这样双向成长例子还有不少。养育孩子,让我从反观自己的原生家庭,找到自己的问题根源,避免再次在孩子身上上演,尽量不让错误方式继续在孩子身上发生。
同时,我也很感谢老师们这学期来对孩子的细心照顾,林老师能够及时提醒我家孩子在园里的一些表现,尤其是孩子做的不够好的,让我在家里能和他一起探讨,一起改进。家园共育,一起撑起孩子的未来。再次感谢林老师。
第二,和孩子平视,尝试走入孩子的内心。
蹲下来,和孩子平视,也就是试着走入孩子的内心,去理解他当下的行为,然后再做出合理的引导。
从孩子出生起,就日新月异,在每个敏感期里快速成长。当妈的也在抓紧学子中。如果我们能够提前去做功课,那么孩子的咬东西、自私、打人等,在大人看来非常不可理喻的行为,恰恰是他们通过这样的特殊方式在学习在成长,在认识这个世界,认识各种人际关系等等。如果我们了解了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那么就会变得平和很多,并用恰当的方式引导。
比如,很令人烦恼的孩子哭闹大叫等行为,我们慢下来,去理解孩子背后的心理需求。蹲下来,和孩子平视,平静地多问几个问题进行澄清,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要这么做?让孩子描述出来,也是一次复盘,然后再借着这样的机会,让孩子成长。
理解孩子的左右脑发展规律,真正接纳孩子,不仅接纳孩子的行为,也接纳孩子的情绪。
孩子的每一次犯错,都是非常可贵的成长机会,而不是怒火中烧,恨不得孩子当下就能改正过来,其实,这是很难的。孩子必须经过很多次的重复,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我们要给孩子时间。
当然,这都是不容易的,我依然还在学习中,也还是会犯错,也给自己时间,和孩子一同成长。
另外,父母要努力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爱的家庭港湾,让孩子即使在外面闯荡累了,受委屈了,回家还有父母愿意完全接纳他,让他休息整顿,然后再满血复活地出去闯荡。
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朋友,我想如果在这一点上做足了功夫,那么成为孩子的朋友不是难事。
第三,多方位启蒙,玩中学。
玩?这在没有承希之前,我觉得这都是很幼稚的行为。在承希2岁后,我才深刻改变自己的行为,开心地和孩子玩起来。
线下课程玩不过瘾,玩起小步线上课程。这一年来的启蒙,孩子也是很喜欢游戏。我也看到了他在游戏中的进步,尤其是当我复盘时,我是如何搭脚手架让他一步步跟上来,他的反应又是如何的等等,然给我对孩子了解更加深入。
蒙特梭利说,玩就是孩子的工作。不管是怎样的说法,孩子一旦玩起来,孩子的心思,孩子的专注力、思考、乃至欢乐的样子是十分吸引人的。
孩子在早期教育阶段,大人引导着玩,而不单是让孩子自嗨。这时候家长给一点启发,就像给他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一样,自己创造出一个新天地。
学龄前陪玩中,我尽量注意两个点。
1、玩游戏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启发、引导,强调对孩子基础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灌输。所以,尽量少给答案,多提问。游戏中的示范,也是为了启发,需要尊重孩子的探索方向。
2,玩游戏不是排练节目,是随着孩子的情况不断变化。孩子可能不会跟着计划走,注意力会转移,那么不要着急,让孩子先探索,只要兴趣在,就不怕。因为这样的探索对孩子的语言发展、专注力都很大的好处。届时只需要跟着孩子的关注点,再引导回来。
由于孩子上了幼儿园,所以游戏做的少了,因此这方面没有以前得心应手,但是随着孩子的观察点来转变也是没有问题的。
第四,了解孩子的特点,顺势引导。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性,内向、外向、好动、不爱说话等等,各有千秋。对于孩子天生是什么就样的,我们都要能接纳。
为了更加了解孩子,我们去做了皮测,当然这仅是一份参考。即使没有做,我想大部分父母也都能摸得准孩子的脉。
承希是个认知型孩子,因此每次跟他的沟通只要动机和情绪做到位,基本上都能搞定。这我们在早期必须给予多样化引导,将他的心智之门开启的更大些,多样化是他的巨大需求,否则后期将对他不利。其实这点也是学龄前孩子的共同需求。但是这点,我个人觉得我提供的还不够多。也是要改进的一个点。
同时,承希的先天学习方式会带点体觉型的,需要通过触摸或者操纵物体,才能印象深刻,因此多让孩子做实验及动手操作,这对他的学习是很有帮助。所以在日常的游戏中,同样也是尽量让孩子自己动手,并引导他的观察和思考。
比如,我和他玩游戏,就会按着桌子跳一跳,或者做点别的动作。只要影响不大,我也能允许他的这些动作存在,主要是看他当时眼里是否专注在游戏上。
在课堂上,他也会小动作,可能不一定会是老师眼中的好孩子。我尽量跟他演示、说明不去影响其他小朋友上课,结果我却不一定能掌控。这类型的孩子,我接了。
当然,先天归先天,学校的学习毕竟是视听结合更多,因此也要往这方面去引导。
了解孩子,让爱发生,在父母的帮助下,希望他能够多多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一些不足。在成长这样一个漫长的、有趣的、充满挑战的过程,孩子随着引导也会有所变化,保持开放心态,相信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好。
第五,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很多学龄后的问题,大部分都是学龄前没有改正掉的,因此我希望孩子能够养成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自我调节能力、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感知生活等。
1、自我调节,调节情绪、调节状态。让孩子认识情绪,共情和梳理情绪,慢慢帮助孩子学习调节情绪。因为现在孩子还小,多花些时间和情绪相处,让自己以后遇到问题也能调节过来。
比如孩子玩游戏,玩的不想玩了。我就会说,你对这个方向好像不是很感兴趣,那我们来看看,你想从哪里开始呢?如果他生气,让他感受下自己生气的样子,然后再调整下。
状态的调节,一般是在我让他完成超出他能力范围的才会有不好的状态,亦或者是累了。这个时候,我会帮助孩子转换视角,把某个状变成另外一个解读,并给予相应好点的策略。因为孩子还小,他自己的内部调节能力还不强,需要父母这个多吃几十年饭的外部调节器来帮忙。
2、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自己的饭自己吃,自己的学习自己负责。虽然还未能每次都很好执行,但是一旦发现我还是尽量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当然孩子也会选择一些错的方式,没有关系,现在的试错成本很低,错了再反思复盘就行。
3、感知生活。
我们从几个月开始坚持亲子阅读,就是希望孩子能够从小坚持亲子阅读,从阅读中获得精神食粮,知道绘本和生活和世界密切相关。
从孩子能够从生活中找到和绘本相关的,都能很开心的跟我们分享。这也是从绘本感知生活的一部分。
有时候会过多纠结于已经给孩子布置的任务。比如遇到豆豆牛绘本试读,恰巧是冬至,时间紧张。我特地买了现成冬至,希望回家不同动手再做。
但是孩子在幼儿园搓汤圆搓的不亦乐乎,回家还要继续各种颜色的汤圆,好吧,感知幸福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于是,当天晚上就忙到很晚才吃饭,搓了各种颜色的汤圆,看到孩子幸福和专注的眼神,以及搓完的成就感和吃汤圆的幸福感,我觉得一切都值得了。
感知生活,感知幸福,这是多么美好的习惯呀。我想这就是见闻和见识、知识和智慧的区别吧。
第六,对未来教育的一点小担忧。
现代社会发展异常迅猛,曾有人说,如今上小学的孩子,等他们长大时,80%的人会从事如今没有的新工种。
这个挑战实在是太大了。
我想,人的软实力应该还是未来竞争的核心所在,比如创新、品质、情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举一反三、健康等。在和孩子玩的过程中,看看他哪里有欠缺,哪里需要弥补,进行修正。虽然很难,但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能做一点是一点。
同时要引导孩子主动学习,不是学会什么,而是让孩子学会“如何学习”,要多去发现孩子的主动学习机会,并给予鼓励,不断萌发学习欲望。
当然还有很多AR、VR等新兴技术,未来我也只能依托给教育机构了。
未来变数太多,我们只能不断打造孩子的基底,让他好一点再好一点儿。将目光放远一点,才不会让我们一直纠结再当下。
育儿育己,一辈子的课题,知道并不等于做到,保持反省,尽量给提供孩子成长所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