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逻辑思维》中的《另一个林则徐》一文。
文中从家庭角度简单解读了这位民族英雄。文中写了林则徐写信给他的大小儿子。让大儿子回家,让二儿子出门。表面上的理由,是我身体好不用你管,或者身体不好需要你照料,本质上都是在小心翼翼地调整两个儿子的状态,你当官就要懂得归隐,你在家就要学会出门。
机智的他很好地用自己的方式把他的教育融入家书中,传达给他的大小儿子。
文中还提到他是如何协调他家夫人和媳妇之间的关系的。
从这些细节中我们看到了林则徐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的外交能力、才有了后来为什么朝廷派林则徐去处理那么棘手的鸦片事务。
最喜欢文中的这句话:“
我们习惯了看露出地表的树林,看到树木长成不同的样子。但是,只有回到细节,看到那些树在地底下的根系,才算真的了解,它为什么会长成这个样子。
回到细节去了解人,这就是读书的一个乐趣所在。”
生活中我们无论是看待自己还是看待别人的事情时都习惯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去评论结果。
例如几个月以前,我们公司的一个同事组织大家去旅游,听话住的是五星级酒店,有温泉可泡,有各种娱乐设施可玩,晚餐还是土豪自助餐。大家都带着各种美好的幻想来到传说中的五星级温泉酒店。导游跟我们介绍的时候说晚上的晚饭在隔壁某饭店吃粤菜。大伙一听纳闷了:“说好的土豪自助餐呢?”
原来是我们组织的那位同事没有看清楚合同、她只是口头上听旅游社对接人说了一下而已。如果按导游说的去吃粤菜就会让大家很失望,影响旅游心情。但如果现在要把晚饭换回自助餐,旅游的经费将会变贵。会超过我们的预算。
最后,老板也不想大家扫兴,最后不得不选择了超预算。
大家都觉得导致这样的结果的原因是因为组织活动的同事太粗心没确认好。
但其实从她平时的每个细节都能看出发生这件事其实是必然。
很少有确认的习惯、做事效率高但质量低。
一个人平时的所有细节塑造了她的每一个习惯,每一个习惯终将会成为某些事情的导火线。
所以我觉得一个人在反思自己的时候,可以对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剖析,分析自己这个行为背后的细节习惯是什么,然后对症下药。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本质,改掉那些致命的细节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