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提到,我们要给予孩子自由,他才能真正的做自己。
但给予孩子自由也不是绝对的,它是和规则相对的。没有规则,也就没有自由。规则是自由的前提,忽略规则的自由会导致混乱,最终失去自由。因此,要保证孩子在自由中成长,我们需要依靠“规则”。
孩子是规则的坚定维护者,我们可以观察到,当小朋友在一起做游戏时,他们会自动约定一些规则并很好地遵守它。这些规则是他们自己创造的,符合自身的需求,正是因为有这些约定他们才能更好的享受这个游戏带来的乐趣。
规则的存在是为了保证所有人的权益。规则的内容是透明的,判断的标准也掌握在所有人的手中,这种相互制约能够确保彼此之间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
心理学上有个说法:不建立规则,就等于冷暴力。没有规则,权力就会掌握在大人的手中,大人会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情绪随意对待孩子。比如看电视,大人高兴了,孩子就能多看一会儿,不高兴,连一分钟都不让孩子看。这就叫“暴力”。
那规则是什么?又要如何建立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规则不是管制或打压,也不是依靠权威强行制定,而是基于人身安全、道德发展的考量,与孩子一起协商形成的约定,是所有家庭成员要遵守的。我们可以借助规则管理孩子、管理家庭,同时也靠规则管理自己。还是上面那个例子,我们的规则是晚上可以看一个小时电视,这条规则不光制约孩子,作为大人我们更要遵守。
本书作者孙瑞雪,在学校里跟孩子约定了7条规则。除了这些规则,一概自由。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有。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所有,孩子们有权支配自己的东西。
3.从哪里拿的东西就归位到哪里。
4.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
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儿童拥有保护自己的权利,任何人都无权伤害和侵犯他人。
7.学会说:“不”。
如果孩子违反了规则,大人不要去指责他,我们的目的是想要孩子遵守规则,而不是破坏彼此的关系。最好的方式是中断孩子的行为,可以把他抱去一边,重复这样做,孩子的内在会自动进行整合。同时我们也需要告诉孩子正确的方法。
规则可以让孩子拥有心理力量,获得安全感,能够更有序地与他人相处。
书中的一个例子让我很受触动,小朋友对规则的坚持以及边界感值得很多成人学习。
这是一个5岁的小男孩,家里有一位严肃且权威的爷爷。有一天,爷爷训妈妈的时候,孩子突然站起来对爷爷说:“爷爷,你不可以这样训我妈妈,你伤害了她,所以你要给我妈妈道歉。”结果,爷爷火冒三丈:“什么?你还让我给她道歉……”,然后接着训妈妈。
孩子就站在旁边一句话都不说,等到爷爷发完了脾气,他说:“请你给我妈妈道歉”。爷爷又气了起来,又说了一通,说完了,孩子又说:“请你给我妈妈道歉,你必须要给她道歉。”
最后爷爷没办法,不得不跟妈妈道歉。从此以后,爷爷被孙子治住了,他被孩子的公正、勇气、坚定震慑了。
无论你怎么发火,你发完了,请你道歉。你再发,发完了,请你道歉。总之,你就是野蛮的。你做错了,必须要道歉。
这只是一个5岁的孩子,他可以做到将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分开,他可以不受别人干扰,坚定自己的信念,这是很多大人无法做到的。
我们大人常常很难坚持规则,且面对对方强烈的情绪反应,我们的情绪往往也容易被激起,想要跟对方据理力争,或是压抑自己的情绪。像这个孩子一样,坚定而温和地持续提出自己想法,太难得了。
规则不是桎梏孩子,规则可以保证每个孩子可以在生活中获得爱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