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是否幻想过拥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以便提前知晓将会发生什么?
然而,现实中并没有未卜先知的超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窥见未来呢?
有句话这么说的:过去是未来的钥匙,想知道未来必须了解过去。
这么看来,阅读历史书籍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预知未来的选项,然而,大多数历史信息都及其枯燥,但是有一位美国汉学界的一位明星教授史景迁(Jonathan Spence)很擅长关还原历史,将历史故事化以便人们更乐于接受。
他虽是西方人,但却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对于中国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甚是仰慕,“史景迁”这个名字取意于“学历史就要景仰司马迁”。
史景迁擅长以西方人的视角和思维,参与到华人在特定历史环境的活动,探讨不同文化的异同与困境。他总能将错综复杂的人物和史事,讲述为雅俗共赏、耐人寻味的故事。让人一旦捧卷阅读就不愿丢开。
《王氏之死》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只要翻开这本书,你就想一口气读完。
在书中,史景迁选择了17世纪的郯城,这个没有名人、经济灾祸不断的默默无闻的县城。主人公们与以往喜欢写王公贵族的历史书不同,这本书的主角全部集中于非知识精英阶层:农民、工人以及他们的妻子;辅以山东郯城的地方志、黄六鸿的《福惠全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参考文献;通过4次事件观察这些人,采用“窥一斑而知全貌”的方式,串起整个历史脉络,让现代社会的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当时处于危机中的普通人经历过怎样的生死攸关时刻。
在史景迁的笔下,山西郯城的1622至1668年的实况如下:
1622年,白莲教起事,成千上万的农民当了炮灰。
1630年,更多人死于饥饿、盗贼或疾病。
1640年,蝗灾,农田被毁,成群的蝗虫多到爬到烟囱里都足以压灭了炉火。饥荒延续到第二年春天,人们饿得没东西吃,只能人吃人--兄食其弟,夫食其妻。《县志》上写道:在乡下,连最亲近的朋友也不敢再一起走进田野。
1641年,盗匪到郯城,洗劫3天,杀伤抢掠,大片村落被毁。
1649年、1651年、1659年,洪灾,粮食歉收,饥荒成灾。
1648年、1650年、1658年,盗匪劫掠。
1668年,大地震,整垮千座房屋,9000多人丧命。是中国历史上大陆东部最大的一次地震。
1622年到1668年这段时间,中国处于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的时期。郯城发生了太多苦难,以至于你在看那些《大明风华》《大清风云》华丽明媚的宫廷剧时,很难将史实和影视剧联系在一起,实在太割裂了。
连绵不断的天灾人祸致使很多老百姓丧失了活着的意义,轻生的念头在人们心中蔓延。政府不得不发布禁令,禁止自杀。布告上写道:“几世修来一个人的生命,怎能如此轻视自己的生命?”
看到这,你应该会认同《聊斋志异》中的故事不是蒲松龄的意淫和幻想,相反,那些狐精恰恰应证着当时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无望。既然国家机器保护不了自己,那么,他们就渴望幻化为拥有超能力的狐仙,自己另造一个安乐祥和的生存空间,过上自由自在、不受压迫的生活。
这本书中没有超能力的王氏,她的生活如何呢?
我猜测她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因为她于1671年与一位男性私奔。折腾一圈后,王氏又回到丈夫任某身边,晚上任某和她吵架将其杀害后,将她的尸体拖到邻居高某家,因为之前高某扇过任某耳光,任某想借机嫁祸高某杀了他老婆。
法官理清案子的来龙去脉后,做出了如下判决:
法官认为王氏与人私奔,罪该致死;只判罚重杖责打任某,并在其脖子戴一段时间的枷锁。
不难看出,明末清初妇女在法律和社会地位上的低下,她的丈夫任某杀害了她,却只受到轻微的惩罚,这样的判决在今天看来是难以接受的。
回看当下,现代社会在性别平等方面虽然取得了进步,但挑战依然存在。我们必须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继续推动法律、教育和社会意识的变革,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在尊重和公正的环境中生活。这不仅是对王氏以及其他在历史长河中遭受不公待遇的妇女的纪念,也是构建一个更公正、更包容的未来的必要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