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轨交1号线东环站出来,在不远处的丁字路口左转进前庄巷,南行不到一公里,再左拐进一条叫莫邪路后继续南行数百米,便看到徐家桥,至此,便进入了古城区的葑门横街。
关于横街的来历,没有什么稀罕之处,横着的一条街,许多地方都有这个街名。但葑门的来历是有出处的,最初因封禺山遂取名“封门”,而且周围水塘多,农民常常摇着小船到葑门塘,将自己的鸡鸭、鱼虾、大米、茭白等等到横街交易。葑字,古汉语中解释为"菲"是一种菜名,另指菰根即茭白,于是把街名改为了“葑门”。
50年代的时候,城门拆除。80年代改铺水泥六角道板路面。街上绝大部分建筑仍保留清末明初枕河人家的风格,如今,前街后河、河街并行,保持了这么多年的繁华露天集市,逐渐成了葑门老街的特色,成为苏州老城区四大著名菜场之一,市井气息浓厚,能体验到原汁原味的苏州土著生活。
葑门横街是苏州街巷多条称名横街而唯一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条,从东向西街长690米,宽5米,与江南许多家家共枕河的小镇无异,但足够诠释苏州人的市井文化。
走进横街,映入眼帘的是白墙黛瓦的街道,街两旁店铺林立,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百年老店显露着金色牌匾,醒目的商家幌子,延续着古老的商业氛围。
整条街上没有风雅怀旧的风景和名人故居,商铺里也找不到代表苏州著名的特产丝绸、手工艺术品双面绣,更没舶来品和各大名牌产品。有的是寻常人家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一应俱全,商品也包罗万象,样式繁多,一句话概括,就是小到针线大到缸甏一应俱全。
几乎家家门面上挂着匾牌,上书店名,黑底金字,中规中矩,也非书法大家的杰作,店名可称百花齐放,彰显出市井味中的文化味。
两边都是摆满了摊子,供行人走路的空间不宽裕,要是遇到两个胖一点的人,手里提着东西相对而行,需要稍微侧身让道的。想象古时候的横街,不要说马车、牛车,就是牵着一头小毛驴,也很难通过这窄窄的街道。现在,偶尔会有几辆自行车、电瓶车骑过去,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只能蜗行。
店铺木楼很有些年代了,被时间的风雨侵蚀,写尽了岁月沧桑,或者曾经遭受过认为损坏的雕梁画栋,证明着它们曾经的辉煌。房顶上的片瓦越发的深黑,沉着而稳重,在阳光下宠辱不惊的样子。或许,其中的某一块就经历过唐宋的风雨,就见证过明清的变迁。
横街只是一个集市,一个加强版的农村集市。苏州无论它怎样时尚,怎样现代,其实构成它生命三原色、原生态的,还是那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市井气、烟火味、草根性,那里才流淌着真正的、真实的生活。
第一次去葑门横街的人,都会觉得很乱,又很拥挤,等一圈走下来,这种印象会改观。葑门横街并不完全是一个人潮如织的菜场,或者吵闹或者安静,完全有规律,一切亳无违和感。
葑门横街,与城中的农贸市场并无太多不同,就是时鲜多一点,鱼虾多一点,价格略便宜一点。进了横街,尝鲜绝对不用愁,不仅鲜,还有"老",比如:老菱、老鹅、老鳖,还有老汁豆腐干。苏州的时、鲜、嫩尽显,大都市的物流便捷使之锦上添花。
各类蔬菜一应俱有,甚至还能买到各种蔬果秧苗。苏州人对吃蔬菜也是特有讲究的,爱吃时令蔬菜,什么季节吃什么菜特别有讲究,比如立夏吃三鲜,即:青蚕豆、青蒜苗、米叶青苋菜。苏州人反季蔬菜很少吃,而且蔬菜只喜欢买本地产的,像青菜就只吃近郊农民种的,蚕豆又爱吃吴江青,四季豆要吃露天种的四季豆,如果是外地菜统称客菜,老苏州是一般不会买回家的。
杂货補也算是横街一个亮点,什么线头线脑锅碗瓢盆,各种家用杂货样样俱备。各种南北干货一应俱全,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
在横街,从头到尾,看到的就是一个个固定或流动的摊贩。听口音,常年摆摊设点的,多是外地人。本地周边的菜农大多临时挑着担子来卖蔬菜,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里面整齐地码放着青菜、萝卜等最普通的菜蔬。老人们多是席地而坐,衣着完全是下地干农活的模样,有几位老太还戴着土布的蓝花头巾,慈眉善目。和固定的摊点比,他们是游击队,蔬菜新鲜,本小利薄。
说到吃肉,不能不说苏州人最爱吃的三块肉,青明季节的酱汁肉,办喜事的樱桃四喜肉,到了夏季的荷叶粉蒸肉以及走油肉和油氽五香小肉。什么季节吃什么肉,老苏州人有独到之处的绝不会混吃。
水产品,河湖江海也样样都有,同样苏州人吃水产品也有讲究的,如清明前吃螺丝,菜花季节吃甲鱼,小暑时节吃鳝鱼等等。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横街的点心店随处可见,铺子里氤氲着热气,袅袅向空中飘去,各种美食的香味弥漫在空气里。
横街入口处的杨裕兴主打苏式面和各式点心,刚出锅的一批生煎馒头,不一会儿就卖光了。赵天禄的油汆团子堪称一绝,炸得金黄的糯米团子,香味沁脾。张记大饼店的大饼油条,则是许多人早饭的标配。余暨大饼店在横街开了好多年了,来这里买大饼油条的多是周边的老顾客。大名鼎鼎的黄富兴糕团,门口排起了长龙。
远望街巷的尽头是即将升起的朝阳,在太阳升起的刹那,温暖的光照亮了每个人脸上的笑容。
几家酒铺,门前、室内整齐摆放的几十个泥封坛口的大肚子酒坛上,都用红纸写着一个大大的“酒”字,坛中一定是贮满了佳酿,贮满了岁月的芳香。
椿沁园茶楼是横街唯独保留下来的一座平民化的茶馆,早在清道光年间为椿沁园书场,自对横街改造后再次启用改为现今的茶楼。来喝茶的大多为平常百姓老茶客居多,茶客们上到美国总统大选下到鸡毛蒜皮无一不聊,若是生客,偶尔去光顾茶楼喝茶,老茶客会用异样的目光上下打量你,视你像外国人。
每天清晨开始小商小贩不绝于耳的叫卖声和来这里的顾客的讨价还价声,一直可持续到傍晚。人们调侃说走进横街就如同过年,穿流不息的人群有时可以把整条街堵得水泄不通。
本地人的吴语软侬,异乡人的南腔北调,混杂在一起,形成奇妙的江南版的交响乐。有看上去闲散、慵懒的家庭主妇,穿着高跟鞋,走在凹凹凸凸、平平仄仄的石板路上,“咚咚咚”有声。这些音响,才是最契合庸常生活、百姓人家的地方。
生活的滋味有千百种,一条短短的葑门横街,浓缩了人间百味,也展示着姑苏城的风土人情。
【文字之光专题】秉持“为好文找读者、为读者找好文”的价值理念,目前不接受投稿。
【金色梧桐】是其优选专题,欢迎投稿荐稿。
主编韩涵微语携全体编委人员恭候你带着优秀的文字找到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