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记不清上一次看《死亡诗社》是在多少年前了,十年前? 十五年前? 只记得当时跟电影里的他们感同身受,立马又重拾几本诗集开始拜读,那种心潮澎湃的感觉如今还在,可是那样的心境却已经远去,只剩模糊的背影。今天重刷了这部电影,感悟还是很深,但又从不同角度被触动被警醒。Captain 说: “文字和思想能改变世界”, 就算今天的你我他,作为暂时隐匿了梦想的平凡打工人的其中一个,都不敢否认这一点。
电影里,一帮17岁的小孩在美国顶尖的贵族男校-威尔顿高中里被沉重的学业压力逼得透不过气,优秀的他们早已被指定好未来的路,成为医生,银行家和律师几乎是他们唯一的人生目标,他们不堪忍受强势的父权管理和功利的教育规则,偷偷成立了“死亡诗社”,在那一块小禁地里谈论诗歌,人生目标和生命的意义。想到在我们小时候,家长们心里虽然也是“学习第一”,但好处在那个江边小城没有太多的“中产焦虑”,没有鸡娃的风气,小孩们还是有喘息的机会的。读初一的时候,我和发小几个,找到了一个需要攀爬二十分钟才能上去的“秘密基地”,还在那放置了一根长绳方便爬上去,那是一个卷心菜地旁边的山,层叠的梯田旁的半山腰有一块小小的平坦的地方,路上杂草丛生,碎石滚落,边缘就是不高的悬崖,隐秘而危险,但这里拥有无与伦比的景色,可以看到碧绿的乌江,江对面的高山,山上浓密的松林。我们在那里可以待上整个下午,看漫画,看科幻,看杂志,听音乐,吃零食,那是属于我们独有的一个神秘驿站,可以暂时逃脱来自家长和学业的压力,有一种与“死亡诗社”一样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快乐。
现在的娃们可能很少有这份悠闲的幸运,整个下午的闲暇时间对他们来说太奢侈了。当初一个“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持续到现在恐怕还是“鸡娃”的一个核心战略, 不过换了个“素质教育”的名号而已,这一批被打着鸡血的娃,和威尔顿贵族高中里的孩子没什么不一样,他们努力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地想成为将来的律师,金融大鳄,大学老师,公务员和政客,他们被父母对精英阶层跌落的恐惧而裹挟,令人心疼地努力做一个好孩子:数学不能扣超过5分,PET,GRE必须要拿下的,钢琴十级也不能放弃,奥数课外班不可不上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项也可以全力以赴的…… 而传说中海淀,东西海和顺义区的父母,与片中Neil的父母一样做出各种牺牲,放弃了居住品质换了学区房,从大厂辞职全心全意辅导孩子,对各种教育机构不惜一掷千金,只为孩子能够在将来还可以停留在中产上游阶层,甚至还可以努力往上够一下既得利益阶层。这情景何其令人焦虑,满世界的自媒体和家长群都在发声,这声音分成两派,一派是批判,一派是自得。但我认为鸡娃无关对错,只是不要忘了娃们大部分都只是凡人,他们除了掌握知识来获得精英阶层的敲门砖,也需要认识世界,丰盈自己的心灵和思想。他们是独立的个体,需要有自己的爱好和追求,他们需要有精力有喘气的时间来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联接,建立好自己的世界观,这些难道不正应该是与“精英阶层”相匹配的格局吗?
《死亡诗社》一再引用了惠特曼,梭罗等浪漫主义作品,Captain让全班同学撕掉了英语课本里“现实主义”的那一章节,他认为浪漫主义才是诗的内核,放在现实里就是“Carpe Diem” 和“Seize the day”。这一点放在中国何尝不是,李白在一千多年前留下“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高晓松一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都在诠释着人性渴望精神自由和浪漫的那一面。诗歌不是一个横轴数轴的公式,它不可以被量化,它不是以重要性和优美性的权重来衡量价值高低的,诗歌就是诗歌,有情感爆发,有情境设定,有语言的精妙阐述,有思想的传递和共鸣,它存在的目的就是自由的表达。
同样人不是机器,学习工具化的知识和技能只是人社会性的一部分,它们虽然也是高贵的梦想,谋生的工具,但更为重要的是人应该有自由的精神,独立思考和自成一派的小宇宙,有自己的和谐世界观,知道什么对于自己是最重要的,懂得反抗不合理的强权和思想奴役。这些精神内核的形成,才像是细胞核,才能成为一个人一生存在于世界的根基,才是我们生命的意义。
其中一首诗分享:
The Road Not Taken
- By Robert Frost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未选择的路
- 罗伯特·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呵,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P.S. To my girl:
I sound my barbaric yawp over the rooftops of the world:“Carpe Di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