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所有的精髓,把非生命的一切全都击溃,以免在我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死亡诗社是我特别喜欢的一部电影,是精神的慰藉。
回顾从小到大的这十几年间的学习生涯,嗯 实在是挑不出什么惊艳了时光的事情,小学想着升入初中,初中想着升入高中,高中又想着升入大学,大学毕业后又想着是否继续深造或者找份工作,按部就班的生活,老师各司其职,讲着枯燥无味的课程,嘴里经常强调的就是成绩,做过的考题,读过的书,全部撕碎后,倒是可以下一场很美的纸片雪,常常想如果有像基汀这样的老师出现,嗯,好像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不过我可能会像初中时喜欢的那个男孩告白,这绝对是我这辈子为数不多的美好回忆,就问有谁不想冲破现实的藩篱,就这么纵情驰骋一次呢,啧就那么一次也好。
影片有很深刻的启蒙意义,就像是在人的心上下了一场春雨,至于冲走了什么,留下了什么,看个人。关于如何过才算过好这一生基本是个无解命题,因为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过的很烂又糊涂,所以目之所及处就会显得格外珍贵,我们的生命终有一天会消逝,无论你曾经多么的优秀,取得过多么辉煌的成就,终有一天会成为花下之尘,任谁不能幸免,基汀老师在第一节课上,通过诗歌,告诉同学们“Carpe diem”珍惜时光,以他幽默、睿智的人格魅力,以及他不同寻常、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很快的与学生们打成一片,并且躁动了一颗颗原本平静但青春朝气难以自抑的心。
在基汀老师的影响下,以尼尔为首的学生们自发的重新成立了死亡诗社,他们在山洞中吟诵诗歌,尽情的享受从生活夹缝中流下的甘霖,这是同学们精神解放由理论落实到实处的一个转折点,在打破常规,冲破制度的探索过程中,影片中的三位少年也分别在自己的人生中各自绽放着。
托德的哥哥十分的优秀,使从小生活在哥哥光环下的他变得自卑怯懦,看似是个安静的乖乖仔,但是我觉得他的心中最该有一头亟待释放的野兽,在影片中改变最大的也是他,托德在老师和尼尔的帮助和影响下参加了诗社,并且在课堂上吟诵了自己的诗歌,逐渐变得自信而又坚定。
查理是个富家子弟,他的生活环境相对来说是最自由的,所以他的很多行动都显得放荡不羁,确实他有这个资本,他没有很沉重的包袱,可以不顾一切追求第一眼就认定的女孩哪怕她有男朋友,他可以在学校大会上公开与老师叫板,建议学校招收女同学,即使被老师用戒尺和退学逼问,他也没有泄露关于诗社和其他成员的任何信息,他身上散发的光芒是真的绚烂夺目,令人印象深刻。
尼尔是整部影片之中最符合背景和主题的人物,他是威尔顿学校大多数学生的代表,优秀、自信,但又深受家庭的桎梏,背负父母和家族的希冀,他热爱表演,却又不得不小心的隐藏,但是他又不同于一般的学生,他敢于斗争,勇于尝试,从未消磨对于表演的热情,并且成功的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场演出。在与父母之间不可调节的矛盾之下,他毅然决然的选择结束自己生命,那一声枪响,真是把人的眼泪从眼眶之中生生的震了出来,面对无力的生活他更像是一位英雄,一腔孤勇,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浪漫自由主义者,令所有人都为他惋惜心痛。
三位少年的改变无疑受到了基汀老师的影响,基汀老师的到来使他们内心压抑的情感得以释放,使他们更加坚信自己的选择,勇敢的去争取自己生命中的机会,期待着实现自己无处安放的理想。但是在那样的背景之下,他们的无奈,他们的斗争又为他们的理想主义蒙上了悲剧的迷雾,这抹重色让我们不禁再次感叹这就是生活呀。
影片的最后基汀老师被校方辞退,在走出教室的那一刻,托德站在课桌上一声“O Captain,my Captain”接着学生们一个接着一个站了起来,用他们彼此都懂的暗语和动作来送别这位令人尊敬的人生导师,我们知道有些东西是永远也杀不死的,即使是那些不敢反抗的人们,也不能不为此触动。
很多人都像是从高山上崩落的石块,滚落进河道的时候,是尖锐的有棱角的,但随着河水和彼此的碰撞变得圆滑,再也不能凭借棱角滚动,最终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要么沉积在河道里,要么堆砌在河滩上。很多人都会哀叹,嗨这不就是最终的结局嘛,人都免不了,那我挣扎的一切不都是徒劳嘛,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些并非没有意义,至少有曾经随着河水远行的梦是很好的,看不同的风景,发出自己的声音,滚出自己的轨迹。寂静平凡的生命中,哪怕激起一点涟漪,对于自己都是有意义的,因为这些不同,就是我们活过的证明。
及时采撷你人生的花朵,时光一去不复返,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日便在风中枯萎。想要做什么就去做,向死而生,这是理想主义,但人如果不浪漫一点的话,不觉得太可悲了吗,面对下一秒就可能死去的人生,别人各有各的精彩发光发热,只有你静静等待变凉、发臭,真是一点也不可惜。
所以说啊
“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