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
李文干的幺爸(李文干出生时四处叫喊的那个男孩)已经上五年级了,偶尔把李文干带到学校。父亲曾经干过队里的会计,很忙的。一天,李文干突然问那个来到家里的女人:“你到我家玩了这么长时间,还不回家吗?”,这个问题让在场的人大笑起来,还安慰那个女人:“童言无忌,别计较。”(长大以后,李文干才知道那是多么幼稚的问话,因为她就是后来陪伴、教育李文干的继母)
1980年,公社的点坝里再也看不到往年那种热闹、喧嚣的场面了,再也看不到人们算工分,分粮食的欢乐与吵嚷了,因为人民公社不存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慢慢推开了,集体土地分到了一家一户。每一家锅里煮着大人小孩都可以吃的面条,油水也不再是几颗珠子儿,6岁的李文干感到很幸福,一家人都围着他转,有时候到外公外婆家,舅舅、小姨带着他到老远的地方看电影(那时候还没有电),《刘三姐》是最响的电影,人们看得好开心,好一段时间还学着唱它的词曲,一种文化开始传播,可是李文干听不懂,也看不懂。
1982年,父亲承包了以前公社的煤厂(在当时是农村很了不起的乡镇企业,很赚钱的),李文干也开始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李文干开始上学了,背着父亲给他买的大帆布包,与李文干的小个子相比那确实大了很多,里面一支铅笔,一个语文本(米子格)、一个数学本、一个写毛笔字的米子格本,整个书包背在肩上搭在腰上跑起来,象个大风筝。李文干没上过幼儿园,一开始就是一年级,学数字、学加减法;学拼音、汉字,识短文(李文干长大后偶尔还背诵一些,比如:“桃花、梨花、苹果花、海棠花,梨、苹果、海棠...........”),《上学歌》是李文干最喜欢的歌,但他根本不理解“长大以后要为人民立功劳”是啥意思,他不知道上学是为了什么,只是觉得好玩,所以他二年级还不会写字,只是看着会读,加法做的不错,减法就做不了。作业本经常有“双黄蛋”,老师说他笨,父亲更是认为李文干没哈数,拿着李文干的小手教写拼音、汉字,父亲的手一拿开,李文干自己写的哪些字就像画的蝌蚪。
继母生了二弟,李文干在家里慢慢的不受欢迎了,学校老师也不喜欢他,于是他开始逃学(他反感老师的凶神恶煞,反感冬天瓦风呼呼吹进教室、反感没有纸糊的教室窗户)等到放学后和同学一起回家,然后放牛去了,他什么都无所谓,他以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把牛喂肥得了,长大以后还要犁田。牛在山坡上自由的吃着草,李文干和伙伴们蹦蹦跳跳的到马路上爬车(解放牌的,装着煤炭,很慢很慢的从坡脚往坡顶上拼命的犇),太阳大的时候大伙儿还到水库里游泳(那里淹死好几个人),爬车、游泳,这些事被继母知道了一定会把他打个半死,李文干因此恨透了继母(他不知道继母是为他好)。慢慢的因为继母要干农活,李文干必须带小弟,还要放牛、读书、做家务,李文干觉得太累了,越来越恨继母。有时候父亲回到家中,会根据继母的“告状”收拾李文干,之后又会启发李文干,父亲会讲一些他在修湘黔铁路的事儿,讲到有文化是多么好。爷爷(是个老共产党员)也经常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有时教他写毛笔字,有时教他读《百家姓》,慢慢的,李文干好像开窍了,读书,写字都很努力。他非常喜欢看李连杰小时主演的《少林寺》(通电了,有海鹰牌黑白14寸电视机了),看完后会学着"练武功"。
时光太快,转眼是李文干四年级。1985年县里举行“春笋杯”作文竞赛,李文干被所在的民办学校推荐到县城参加比赛,谁知道回到学校的第五天,李文干以情动人的记叙文获得全县一等奖,大红大红的奖状,奖品奢侈的影集,全校放学后集合,校长亲自讲话、颁奖、表扬.....李文干觉得那天的阳光灿烂无比,他暗暗的自信、暗暗的握着拳头、暗暗的告诉自己:“努力、加油”(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