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点故作高深的,世间万物,皆是缘起则生,缘落则灭。之所以阅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竟是因为脑海里突然想到了杨绛先生的一句话——你迷茫的原因,在于读书太少,而想的太多!我想想也是,我已许久不曾静下心来读一本书啦。于是将目光对准书柜,好巧不巧,一眼便看中了这本早已被我束之高阁的毛姆的封神之作。
令我想不到的是,我很快就被书中出人意料的故事所吸引。由起初的漫不经心到逐渐引起重视,我不自觉地端正了阅读态度。我开始思考并开始试图解释何为月亮何为六便士了。直至通读完,我的心绪杂乱,变得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失。我从来没有在一本书上,有过这样一种阅读感受。我赶紧又翻了翻这本书,我知道,可以肯定的是,这本书一定是触碰到我的某根神经了,我有心灵被震撼的感觉……
当然了,喋喋不休地去谈论自己的阅读感受,无疑是一件令人厌烦的事情,但我既然想写一篇感悟,我就不得不遵从自己内心的感受。如若真有人读到这篇文章,还望见谅我的絮聒。
那么《月亮与六便士》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透过这部作品,毛姆到底想要向世人表达一种什么样的观念呢?或者说的更功利些,阅读《月亮与六便士》有什么现实意义?它能给我们什么样的指引?
要想解答这些问题,还得回到作品本身。
《月亮与六便士》涉及到的人物主要有小说的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斯特里克兰德太太、德克▪斯特罗伊夫、布兰奇以及通篇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我”。主要内容则是讲述了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作为一个在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上班的股票经纪人,他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妻子贤惠儿女聪慧,物质生活也优渥,绝对妥妥的人生赢家。这样的开局,哪怕斯特里克兰德不再积极进取地打拼,而是选择按部就班地生活,他们的余生也必定会过的幸福、安稳、平和、圆满。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在结婚的第17个年头,斯特里克兰德在不惑之年竟然抛妻弃子,不告而别不顾一切地逃离了。而“我”则受斯特里克兰德太太之托,去巴黎找寻斯特里克兰德离开的原因并试图挽回这段婚姻。
心里全然没底的“我”出于同情不得不接受了这次托付,可当“我”来到巴黎真正找到斯特里克兰德时,“我”竟诧异地发现,斯特里克兰德不辞而别并不像传闻中说的那样,是为了一个情妇而逃离,并且在巴黎过着极为优渥的生活。恰恰与之相反,身处巴黎的斯特里克兰德过的穷困潦倒,而斯特里克兰德却也毫不在意。“我”接触之后,问其原因竟然是为了追寻画画的艺术梦。
为了这个梦想,斯特里克兰德放弃了在伦敦的一切,什么名利、财富、地位、亲情、爱情统统割离。仿佛整个世界都与他无关,他不关心自己吃什么穿什么住哪里,与过去的体面生活相比,他现在过的极为邋遢。他唯一关心的只是自己是否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绘画的创作之中。他的眼里只有绘画。
以世俗的眼光审视,斯特里克兰德无疑是怪异的,他的选择极不正常,对自己对家人都极不负责,这确凿无疑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可是呢,斯特里克兰德义无反顾,他全然不在乎世人对他的看法。在外人看来,他自私自利、冷酷无情、薄情寡义、尖酸刻薄,简直一无是处。然而斯特里克兰德却能自洽逻辑,纯粹到极致地去追寻自己的绘画梦。
为此,命运之轮最终将斯特里克兰德指引到了一个最适合他绘画创作的环境——一座位于南太平洋的孤岛——塔希提岛。在这座充满原始气息的海岛,在这座远离工业尘嚣的海岛,在这座远离西方文明的小天地,斯特里克兰德过上了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他的行为在海岛的土著人看来,也不那么怪异了。他甚至还娶了一个名为阿塔的土著女子为妻。他很好地融入了这座海岛,他也像当地土著人一样围着帕蕾袄(塔希提岛人的服装,实际上只是一块系在腰间的土布),他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土著人。唯一不变的是,他身上散发的纯粹——对绘画梦的痴迷与孜孜不倦的追寻。
不幸的是,他患上了麻风病,这种病在当时就是不治之症。他没有丝毫抱怨,病痛加之于身上的种种折磨,他也毫不在乎。他的脸变成了“狮子脸”,他的眼睛瞎了,可他依旧在画画。他的时日无多了。
幸运的是,他成功了。无论是从世人的角度,还是从他本心来说,他圆满了。在塔希提岛最后的人生时光中,斯特里克兰德完成了一生的追求,他取得了他所想要的。通过他选择的方式(绘画),表达了他所想要表达的一切。他的肉体虽然毁灭了,但他的灵魂自由了。在精神层面上的追求,他已了无遗憾。
生前穷困潦倒、颠沛流离,死后声名远扬、名重于世。他创作的画被世人所认可,人们都感叹其才华,惊呼其为天才。我猜想,若斯特里克兰德泉下有知世人都在追捧他的绘画作品,无外乎两种表情:满脸不屑或面无表情。
以上就是《月亮与六便士》的大致内容。
现在可以试着回答前面所提出的问题了。毛姆的这部作品到底想向世人传达什么?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知道月亮与六便士象征着什么。
现在大众比较接受的一种解释是:月亮象征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则暗指被金钱腐蚀的现实。
这样的解释未尝不可,但我总觉得可能还是过于具象化了。理想属于精神层面,现实属于物质层面。理想大都崇高,现实往往卑微。二者如何平衡,属实让人头疼!
毛姆在书中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欢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名闻名遐迩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磅,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看这取决于你对生活赋予什么意义,取决于你对社会承担什么责任,对个人有什么要求。
什么都说了,又什么都没说。我开始明白我为什么会觉得这本书挑动了我的某根神经。因为毛姆触碰到了大多数人的困惑——为何而活以及如何活着。
人生在世不称意之事,实在太多。青年时代大都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甚至有些还怼天怼地。毕竟年轻嘛,有冲劲有干劲活力无限,是好事。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踏入社会的大染缸,愈发有种无力感,青年时的激情与棱角早已被生活的琐碎磨得几近荡然无存。于是为何而活以及如何活着的困惑,自然而然也就成了横亘于绝大多数人的一道必选题。
网络上流行着这样一些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钱包那么小,那都去不了”,我不知道这些话为什么能流行,但我想,那么多人都在说,则至少表明这些话引起共鸣了。
共鸣什么呢?月亮与六便士。
哈姆雷特思考“活着还是死去”,他是丹麦王子,他想做的事只有复仇,但他又犹犹豫豫,最终活成了悲剧。
正如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芸芸众生,出生不同、成长经历不同、感悟力不同,自然选择也就不尽相同。面对月亮与六便士,如何抉择实际上也就反应了你的内心打算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显而易见,这样的抉择很艰难。《月亮与六便士》最让人震撼的地方,我想就是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那种不顾一切,遵从内心指引,为了理想(月亮)一往无前的决绝太过于惊世骇俗了。这种决绝太过刚烈,然而又纯粹地让人动容,直击人心。从这个角度审视,斯特里克兰德无疑是伟大的!
这很不真实,读完这本书,我们不禁会问:“现实生活中,真有这样的人吗?”不妨再多聊几句斯特里克兰德吧。
斯特里克兰德的人生分水岭出现在四十岁。四十岁之前,他跟绝大多数人一样,过着再正常不过的日子。上帝将他安排在一个工作岗位上(股票经纪人),每天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运转着,日子波澜不惊。可谁又曾想到,在这副看似老实巴交到近乎无趣的躯体之中,竟然藏着一个“魔鬼”。一个让斯特里克兰德肉体与灵魂完全对立的“魔鬼”。
于是在四十岁那年,斯特里克兰德毫无征兆地爆发了,这是理想(月亮)与现实(六便士)的激烈碰撞。在他看来,精神层次远高于物质层次,自我内心的追寻远胜于现实的蝇营狗苟。
斯特里克兰德真的太特别了,有种“遗世而独立”的高傲,又有种“千万人吾往矣”的悲凉。他从不需要任何人的认可,因为这对他来说,不值一提。世俗社会的道德框架约束不了他,他只遵从自己的本心,这种纯粹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有一点我必须强调的是,斯特里克兰德固然伟大,但他在追寻月亮过程中的所作所为,我是极其反感与厌恶的。抛开绘画艺术,他就是个混蛋,一个彻头彻尾的王八蛋。有时,我甚至觉得毛姆在创作这个人物时,是刻意为之的,目的就是想让世人看看人性的复杂与撕裂可以分裂到何种程度。
文章的末尾,我来解答开篇提到的这个问题,即阅读《月亮与六便士》有什么现实意义?它能给我们什么样的指引?
很遗憾也很庆幸,因为没有标准答案。对于如何处理好月亮与六便士的关系,因人而异。月亮与六便士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也不是有你无我的存在。选择月亮或是选择六便士,亦或是二者兼具,都可以。或许还是会有层出不穷的矛盾冲突,但这不就是人生吗?朋友,选择月亮不一定代表高尚,选择六便士也不一定就活的卑微。只是我们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坚守一个底线,那就是在你追寻月亮与六便士的过程中,永远不要像斯特里克兰德那样毫无人性地去伤害他人。
最后,借用当年明月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