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争论了很多年,其实每个人都不是站在绝对善恶的两端,没有一个人是绝对的好人,当然,也没有人是绝对的坏人。
在我的另一篇文章《增加独立思考,规避作恶潜能》(2018年2月26号)中我们就已经探讨过,一个心智健康的普通人在某些特殊的社会情境下会变成一个坏人,那么,一个人也可以在某些条件下变成更好的人。
哲学教授克里斯蒂安•米勒在他的新书《人性差距:我们有多善良》中,介绍了三种可以让人变得更好的科学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道德提醒。
米勒认为,大多数时候,人们是知道要做正确的事情的,但由于我们会分心,所以有时会忽略真正重要的事情。道德提醒可以让我们做回正确的事情。我们被提醒的次数越多,在下一次做事的时候,就更容易分辨对错。
心理学家尼娜•马扎尔和经济学家丹•艾瑞里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这项研究招募了大约35名学生,把他们分成三组。
第一组做了一套20道题的测试题,答对一题,就能获得50美分。最后这组学生平均答对了3.4个问题。
第二组也进行了同样的测试,但这组的收卷、阅卷和公布最后的“正确率”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也就是说,这组学生知道,如果撒谎,可以赚更多的钱,而且没有被抓到的风险。最后这组学生平均答对了6.1个问题。很明显其中有人作弊了。
第三组和第二组的做法一样,也是学生自己阅卷和公布答案,唯一不同的是,在参加测试之前,他们要签一份诚信承诺书。结果这组学生最终平均只答对了3.1个问题,没有作弊的行为。
第三组学生为什么没有作弊,其实就是道德提醒的作用。
就如我们经常吐槽妈妈的唠叨,其实很多时候妈妈的唠叨都是一种道德提醒,例如吃晚饭之后一定要洗碗,起床后一定要叠被子,这些都在提醒着我们不要懒惰。
第二种方法是行为榜样。
米勒说,榜样可以让我们用新的方式看待世界,还能给我们提供智慧和建议。更重要的是,榜样会激励我们做出改变,成为更好的人。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的心理学家就曾经做过一项研究,他们研究了榜样是如何激励人们献血的。
研究人员把一位受试者和一位演员放在一组,让他们去完成一项实际上毫无意义的研究,但是受试者实现是不知情的。然后两个人一起穿过大楼,去领报酬。在这段路上,他们会经过一张桌子,上面放着献血的宣传单。然后演员会假装报名献血。结果,在27名受试者里面,有18个人会跟着一起报名,其中有9个人甚至真的去献了血。
研究人员还安排了另一组实验,让受试者自己走过放着宣传单的桌子,结果这一组没有一个人真正献血。
我们从小到大都被一个行为榜样激励着,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虽然这种说法打击了我们的自信心,然而也在激发着一个人变得更好。
第三个方法是进行自我意识教育。
几十年来,心理学家发现,当遇到紧急情况时,比如有人发生意外事故,周围的人如果不帮忙,我们也不太可能伸手相助,原因是我们很怕在陌生人面前出丑。
研究人员让12名学生参加了一个关于“群体行为如何妨碍助人”的讲座。讲座结束后,学生们离开大楼,会看到一场事先安排好的自行车事故。结果有67%的学生去帮忙。
另外一组参加实验的15名学生,没有去听讲座,看到同样的事故时,只有27%的人主动伸出援手。
为了确定这种效应能不能持续更长的时间,研究人员对另一组学生进行了测试,安排了60人听讲座,20人不听。在讲座结束两周后,同样安排了一次意外事故。结果讲座的效果仍在持续:听讲座的人中有42%上前帮助,没有听讲座的学生,只有25%的人帮了忙。
所以,下次遇到紧急情况时,我们可以提醒自己:帮助别人比陌生人对我们的看法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