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起来,打开微信,群发祝福和朋友圈各种礼物各种晒,一片祥和的画面。
有人晒妈妈年轻时的照片,配文为,我已长大,你却老去,内容及其煽情感人;有人晒出给妈妈发红包的截屏祝福母亲节日快乐;有人在知道了妈妈的不容易的文字下配图是听妈妈的话;有人晒出在基督教堂里大家一起祈祷感恩父母;有人在关于母亲节的文章下祝天下的母亲节日快乐;有人晒出化妆品、鲜花、蛋糕、衣服作为母亲节的礼物。
在这个“朋友圈”可以证明一切的时代,每逢过年过节过生日都能看到乌央乌央晒孝心的人,可谓是祝福和礼物齐飞,煽情感人共一色。可平时怎样对待亲人的却不得而知。我只知道,亲眼所言,亲耳而闻的事实并非如此。
犹记得去年的母亲节,我和朋友去吃西餐,隔壁桌的男孩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男孩的对面坐着他的父母,看的出来他的父母非常扭捏,应该平时很少来这种地方。牛排端上来的时候,父母在服务生的指导下拿起桌布遮挡油渍,一阵儿手忙脚乱后,终于拿起刀叉准备开吃。
此时,男孩跳出来说,等下,让我拍张照发张朋友圈先。只见他的爸妈拿起刀叉的手慢慢放了下来,默默等着儿子拍照、调色、配文发完朋友圈之后,一起吃饭。其间男孩不时的盯着手机评论和点赞,妈妈试图跟他说话,喊他几遍都没有理会。男孩的爸爸忍不住责怪了一声,吃饭不要玩手机。男孩才不舍的把手机放在一边,抬头对妈妈说了句,妈妈节日快乐,我永远爱你。
坐在临桌的我,只感受到满满的尴尬,这份孝心太过于沉重。什么时候,朋友圈已经侵入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宁愿对着图文跟朋友圈另一个没有温度的人交流,也不愿陪坐在对面的父母聊聊天。你可能会说,这只是个例,嗯。我也希望如此。因为真正的孝顺不应该只是在朋友圈作秀,而是最自然的陪伴与交流。
我有一个朋友,逢年过节,他都雷打不动的赶回农村老家,没有鲜花和礼物,只是回家给爸妈做一顿拿手的饭菜,帮爸妈做些家务。父母也曾多次告诉他,不用回来,她们在家挺好。
他还是几年如一日的坚持,他曾说,每次回家都能感受到父母的变化,妈妈的白发越来越多了,有时还会经常忘事情;爸爸的背也越来越陀了,手掌也不再那么有力气。也是因为这些变化,才促使他一次次的回家,他特别怕父母在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突然老去,他想象不出那时的自己该怎么接受。
上大一的寒假,由于想见见这个世界,我和同寝室的女生去了魔都边做寒假工边玩,那是人生中第一次没有回家过年。后来妈妈跟我说,那年的春节,爸爸买了四个新碗,由于我没有回家,爸爸就把碗都放了起来,说是等我回去一起用。也在那个除夕夜喝醉酒流泪说,妮儿今年没有回家,我还挺想她的。从此之后,每年的春节,我们家再无一人缺席。
爸妈不懂得在朋友圈表达爱意,他们对我们只有默默的爱与付出。
而我们对父母的爱,即使买再贵的礼物也理所当然,用尽全世界的赞美之词来表达也天经地义。只是这些礼物和赞美不应该只是用来感动自己和别人,而最应该告诉父母,让他们知道,让他们真实感受的到。哪怕是一个电话,亲口说出的关心和爱,也远比朋友圈煽情的图文来的更加真实。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家庭中,孩子最微小的欢笑,就是使父母认识统一能得到巩固的伟大精神动力。对父母的爱,如果可以,请用发朋友圈的时间,多陪陪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