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凯歌~
今天简单聊聊习惯这个话题。
相信有不少朋友都有这样的困扰:
定了计划,这个月要减肥2斤,但是去了三天健身房,健身卡就彻底吃灰,白白给健身房送钱;
下决心要学写作,但写了两天,一天才写了100字,之后就不想写了,然后写作这个想法被彻底放弃……
总之,一开始激情满满,但是尝了两天,新鲜感就消失,自此,这件事与自己再无任何联系。
一、习惯的传统认知——21天养成
相信有的朋友听过这样一条关于习惯的说法:只要一件事连续规律地做21次,就能成为习惯。
但实际上,如果一件事,你缺乏动力,没有为它努力的理由,那么就算在外力的帮助下,21天过后,你还是会停止继续去做。
首先我们要确定一个事实:人做一件事,是需要自己内心的驱动力的。靠外力的压迫,终归只是权宜之计。
就比如说职场工作,为了工资,老板们交代的工作,哪怕再离谱,我们打工人是不是也不能轻易拒绝。因为老板的权力在那里,你不做就没钱。然而,你想做的是这件事吗?并不是。对大多数打工人来说,这件事只是获取工资的必须手段(除非这个领域是自己热爱、愿意深耕的行业,那么我们做事的动力,会超越工资本身)。
(不妨审视一下自己:日常工作,你有多少是真正带着喜悦的心情做的?)
还是拿我自己的例子来说吧。
熟悉我的朋友知道,我现在在做知识创业,主攻方向是思维导图高效学习法、思维导图框架写作这两大模块。前几年因为疫情影响,我也面临各种空窗期、迷茫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跟风随大流,看别人考公我也去考,看别人考证我也去考,看别人学什么课我也去学什么课……
事实上,这些学习经历,拿下的证书,并未给找工作带来什么优势。但是,在这些事情的背后,存在着一条暗线——考试的结果没给我带来直接的优势,但是备考的过程,却让我发现了我的另一个闪光点——我的学习能力本身。
回想前几年的这些备考经历,我发现,最终的考试结果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喜悦感,反倒是很享受备考的过程。尤其是用思维导图整理笔记、梳理考点,每次复盘,做完一张思维导图,我会把这个思维导图看上五六遍。可能就是因为反复地看,反复地写,5年下来,我一共拿下了20多本证书。
要知道,12年前,我高考只考了一个普通的三本。但是,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学习能力,早就与学历没有直接关联了。
或许,这是上天的安排吧。我自己也没想到,一个思维导图,能让我坚持了五年,并且发自内心、愿意不计得失地去做这件事。
虽然我也不会知道我究竟是第几天养成了写思维导图的习惯,但我敢肯定,远远超过21天。或许是半年,亦或是一年,甚至需要定期培养并终身运用。
二、积极的习惯与消极的习惯的形成
(一)积极的习惯
养成积极的习惯,其实真的很难。
我们通常认为的好的人,都是具备像“爱干净”、“爱打扫房间”、“主动为人分担解忧”这种特点的人。他们的这些品行,属于典型的好习惯。
相信小时候我们都被父母这么训过:“你看看谁家的谁谁谁,考试又得了第一,多跟人家学学!”、“你要不跟那帮小坏孩在一块耍,至于被老师批评吗?”
虽然我们对父母们的唠叨很不耐烦,但好习惯的形成,确实很大程度受外部环境影响。
前几年在互联网上很流行各种“自律打卡”,什么“坚持一年5点起床”、“连续一年每天学习8小时”、“坚持三年夜跑5公里”等等。但是,我相信,如果没有打卡、社群等外部监督,99%的人是不可能做到的。
真正的自律,其实并不是完全靠自己内心的驱动力达成的,它或多或少是需要借助外力的(即所谓的“他律”、“群律”)。这个外力可以是微信群的相互监督、押金制度(全勤完成返还)、截止日期、编辑的催稿等等。如果没有这些限定因素,有多少人能自觉地去完成呢?
反正我自己是做不到。即便是我极度热爱的思维导图领域,也不敢说我就是那另外的1%之中的一个。
前几天的一篇公众号文章里,我提到了我学习脑图的榜样——摩西老师。摩西老师是国内脑图领域的第一人,他十年如一日,坚持日更至少一张脑图。为了让脑图赋能教育领域,他经常开展一些免费的脑图临摹活动。具体玩法是:摩西老师和他的讲师团队每天早上6点半,准时在群里发一张原创的脑图及文字解读,然后群里的学员自行临摹并提交,并参考解读学习。所有脑图的临摹全勤完成的,都会颁发一张电子毕业证。作品优秀的还能评选,获得实物奖励。
由于早期活动是真的免费的,因此来参加的学员一期能多达200、300人。但也正是因为免费,所以80%的人根本就不上心,嘴上说跟着学,最终结营时,一张图都没画。而每一期都保质保量完成的,基本上都是摩西老师的忠实粉丝。
后来,摩西老师发现这样免费纯属浪费教育资源,就开始搞筛选制了。想参加,先交几块钱的入营押金,只有全勤完成,最终才能返还。未按要求完成的学员,被扣下的押金总额将由全勤完成的学员瓜分。在押金制下,每一期的人数缩减到了六七十人。但即便这样,也依旧有人不能按时完成(因为几块钱的押金也不痛不痒)。
可见,即使在他律的环境下,一个积极的习惯,也不是那么容易养成的。
(二)消极的习惯
相比积极的环境,消极的环境更容易让人沾染上消极的习惯。
比如说,在金融这个行业的职场上,充斥着各种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如果你想在这样的职场环境下混得开,那么你一定无法将自己置身事外。你身边的那些人,可能会经常抽烟、经常加班、经常参加各种应酬,还要学会奉承上级,甚至要学会骗人、耍伎俩。
再比如,在出版社工作的编辑,对于文字细节需要极致的把控。一旦发现某个词用得不当,就必须进行指出。但是这个习惯,放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可能会被身边人觉得“你很挑剔”、“难搞”。
为了工作挣钱,我们可能不得不把自己变成这样的人。但一旦变成了这类人,你就需要管理这些习惯,让它们只在工作中生效。因为这些习惯如果带到了家庭、生活中,可能会给家人带来不快。对子女的教育来说,你的那些奉承、骗人、套路,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示范效应。因为你的孩子,很可能会因为你的言传身教,去骗其他的孩子、向其他人跪舔。
消极的习惯,更容易像病毒一样,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
三、培养习惯
最近我在读《掌控习惯》这本书,书中关于培养好习惯有这么一个关键性的词语:“提示”。这个“提示”,可以理解为一个触发器。一旦触发了某个机制,我们的内心就会倾向于做这个习惯的事情。比如:
每次到周五下午的四五点,我们就很期待即将到来的周末,还没下班,心就已经飞出了公司。
一看到好吃的零食,即使自己并不饿,但也忍不住想吃一口,不吃一口就感觉不能忍了。
一看到电视上在播喜欢的娱乐节目,手头的工作直接抛到脑后,然后一拖再拖。
可以说,形成不了一个习惯,就是外界的干扰源太多了。想要为自己培养习惯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要学会精简环境、让环境功能单一化。比如:
我大学时期,每次准备期末考试复习,都是去自习室。因为寝室的环境,只会让我看几条笔记就忍不住打几盘游戏、吃几口零食。
拿家里的房间来说:对于卧室,就让它只用来睡觉。你的电脑、办公用品、零食什么的不要放在卧室里;对于书房,就让它只用于学习、工作。零食、蔬菜、枕头这些东西禁止带入书房。
准备两种模式——到了公司,开启工作模式;回到家,及时退出工作模式,开启生活模式。两种不同的模式,只同时运行一种。工作上的苦闷、不满,不要带给家里人。生活上的烦恼,也不要带入工作。
很多优秀的大师,他们对于自己身边的环境管理,都是遵循极简、专一的原则的。
总结
①一个可持续的习惯,不能仅靠21天的短期高强度运用,而要持续性培养,终身运用。
②真正不靠外力的自律极难,要学会利用外力支撑。
③优化身边的环境,让环境功能单一化。自己没有环境主导权的,要么被这个环境“感染”,要么选择离开这个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