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没写点什么了,工作太忙。忙字怎么写?心亡……
直到一口气看完鬼脚七的《人生必经之路》,我觉得,可以放下一切借口。
从十几年前开始,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份简单的读书计划:每个月读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一年下来,总要读十二本书,积累一万多字的读书笔记。实际执行起来,效果还算不错,每年完成的数量往往远远超过预定计划。久而久之,读过的书、写下的感悟,也就自然而然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读书,让我看到了别人眼中不一样的世界;感悟,让我汲取了别人的智慧,拓宽了思路,也俯瞰到困在原地缈小的自己。偶有幸运,某个时段,甚至照亮了前行的路。
一本书,往往要读很多遍,才能参深悟透。我在备考研究生时,需要在教材上写写划划,为了加以区别,就准备了三种不同颜色的笔,红笔用于第一遍批注,黄笔用于第二遍批注,蓝笔用于第三遍批注。不用黑色,是因为书中正文就是黑色,加了批注就会乌黑一团,难以分辨,想看清原文都不容易。这个习惯保持了很久,每当我重新翻起那些书,看到色彩斑斓的书页,那些年经历过的探索的痛苦、收获的幸福就会在瞬间涌上心头,流逝的时光就会在脑海中一一展现。后来在单位,这个习惯却遭到主要领导的嘲笑:你怎么能用红笔?在他眼里,只有毛主席,或者朱元璋、康熙、乾隆这样的帝王,才有权力“朱批”。红笔当然不是一国之君才能使用,否则这类产品基本上就不能生产了。但在这个时候,是不用跟他讲任何道理的。
鬼脚七是人生达人,是电商奇才,曾在阿里工作九年,从基层员工做到高管,后来做自媒体,开亚朵酒店。在事业有成、家庭幸福、身家千万以后,精神层面的需求提到议事日程,他开始思考人生的终极问题:这辈子我到底要做什么?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经过思考,他决定出家修行,一分钱不带,用了八十一天,靠化缘解决食宿,徒步从五台山走到了峨眉山。《人生必经之路》就是写徒步途中的经历和感悟。
德国人以理性、思辨见长,近代涌现出很多著名的哲学家。刘震云曾带德国朋友去河南延津看望九十三岁的姥姥。一见面,姥姥就问了德国人三个问题:你叫什么?你住哪里?你来中国干啥?经翻译,德国朋友大吃一惊,没想到河南偏僻农村的中国耄耋老人,一开口竟然就是西方哲学家终其一生都在苦苦思考的三个哲学命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
这当然是个笑话。不过,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哲学之于生活的重要性。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徒步,只是,我们往往只知道起点在哪里,却不知道终点在何方。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也是一场流浪。流浪途中,遇到不一样的人,经历不一样的事。有的人注定会出现在你的生命中,有的人注定会慢慢从你的生命中离去。有的人可以陪你一段,更的人只是擦肩而过,基本上没有人可以陪你走完全程,即便你的伴侣。
长沙窑出土的唐代瓷碗上有一首诗: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更是可遇而不可求。
很多美好的爱情故事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它们往往有着凄美的结局,打动了我们,激发出同情。
三世因果文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如果没有因,缘分再多也会错过。如果没有缘,有因也是枉然。正确的人生态度应该是: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徒步本身并不能解决焦虑,更无助于事业发展与生存改善,不论出发的起点和终点在宗教历史上的地位如何崇高与辉煌。但徒步过程中的思考与感悟,却可以帮助我们拨开思想上的迷雾,看清前方的路。在某个时刻,某个地点,时空交汇,就有可能灵光乍现,幡然领悟,类似禅宗的棒喝与顿悟。
有众多粉丝加持与帮助的行乞,基本上可以食宿无忧,不用像普通的行脚僧,一天的大部分精力要承担化缘的压力与挫折,所以才可以日有所悟、日有所记。这种行走,不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条件的人,不宜生搬硬套加以效仿。
无论做什么事情,敢于走出第一步很重要。一但开始,目标导向就会持续发挥激励作用。但更多的时候,我们想的太多,没有敢于走出第一步。
要做一个果敢的行动派。
如果你真的希望行动,能做的就是努力准备好自己的内因,等待外缘的出现。一旦因缘具足,自然会有结果出现。
面子只是为内心虚弱的人准备的。内心真正强大的人,不在乎所谓的面子。要是你能在街上伸手要来一天的饭钱,去做企业,恐怕也能成功。把身边的事都当成自己的事,你才可以做事。心里没有自己,才能做自己。不像老板,才能做老板。
活着的含义是什么?稻盛和夫说,是为了用更崇高的灵魂迎接死亡。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美好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渴望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发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元晓大师说:我纵使尽一切神通,也无法阻止一朵花的凋谢,那就在花凋谢时好好欣赏她的凋谢吧。
很多人不相信轮回,只相信自己的看见。眼见为实吗?未必。每个人都只能看见自己想看见的世界,每个人看见的世界其实只是内心的世界。
接受一切,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