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时候学骑自行车的情景。
那时的我大约十一二岁,学骑自行车没大人要求,没大人教,没大人陪,纯粹觉得好玩,自学成才。
那时的自行车都是带有横梁的二八大自行车。我和学骑自行车的小伙伴刚和车子一般高,刚开始推车子走直线都有些吃力,却每天放学后,就把车子从家里摇摇晃晃推出来,来到马路上,在马路边儿练骑车。
那时我们村的马路还是自然的土路,没有铺过沙石,更没有铺过油柏。
那时的马路上也没有那么多车,记忆中没有家长嘱咐过我们要小心车辆。
那时我们学骑车,都从“打地出溜”这个动作学起,(现在想来,当时虽没有人教,但那时身边的孩子多,很多游戏和骑车等活动,都是耳濡目染学来的。)就是双手把住车把,左脚蹬脚登巴,右脚在地面连续点地让车子走起来,等这个动作熟练,就可以让右脚离开地面,跟左脚一齐搭在脚蹬巴上,车子可以自由向前行驶,这是学会骑自行车的基础动作。
还记得马路两边都是约一米深的排水沟,我们叫它壕沟。为什么要提到壕沟呢?因为练自行车,拐进壕沟里是很正常的事。现在已不记得当时摔进沟里的滋味,只记得进去了,再推着车子从沟里爬出来。那时的孩子皮实,擦破块皮都不算事儿,回家不说,家长也不知道,不用消毒,不用上药,自然就愈合了。
学会“打地出溜”,就可以练习“掏裆了”。听了你会觉得好笑吧?何为“掏裆”呢?就是左脚蹬脚登巴,完成“打地出溜”这个动作后,把右腿从横梁下的三角区域伸过去,搭到右边的脚蹬巴上,然后一下一下“嘎叽”(“嘎叽”就是左右脚蹬住脚蹬巴,一下一下换着用力,发出‘嘎叽、嘎叽’的响声。)学会“嘎叽”就可以练习蹬圈了,学会蹬圈,伴随着蹬圈动作,小小的身体贴在自行车旁,一上一下像玩咋杂耍的猴子,动作灵活而又可笑。可那时的我们却觉得荣耀至极,那是摔了无数跟斗的成果。
学会“掏裆”后,个子大的小伙伴就可以练习上大梁,就是右腿从横梁上去,然后右脚落在脚蹬巴上。右腿怎么从横梁过去,还有两种过法:一种是从身前曲着腿过,一种是向后伸直右腿,从车座上绕过去。学到这一步,如果你个子还是足够高,就可以骄傲地一撅屁股,稳稳地坐在车座上,恭喜你,彻底学会骑车了。
那时学会骑车,就是不怕摔跟头,练习了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不知不觉就会了。我想,如果怕摔跟头,怕别人嘲笑,不练“地出溜”、不练“掏裆”、不练“过大梁”,不一步一步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小的我们,是不可能骑上自行车的。我们在学会每个动作的过程中,也在一点一点长大,以至于有能力学习下一个动作,直到我们个子够高,很自然就可以坐在车座上,标志着我们会学车了。不仅会骑了,有时还会双手离开车把,玩一下“无人驾驶”,威风极了。
“弹指一挥间”,学骑车已是三十年前的事了。因为写作,因为写不好,这段尘封的记忆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是否可以用学骑车的劲头去学习写作呢?
我是写作小小白,学习写作让我从“碎碎念”开始。因为“碎碎念”,我踏上了写作之路,因为“碎碎念”,我可以写下去,因为“碎碎念”,有一天我可以不再碎碎念。
我是写作小小白,“碎碎念”是我写去的法宝……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