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书名是《万万没想到》,还有一个副标题,是“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从这个副标题上就能大概知道这本书想要表达些什么,当然,这样武断地下判断可能就此埋没一本有意思的好书,我也是翻开书读了两篇之后才发现这是一本这么有意思的书,以至于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都欲罢不能地阅读着。
本书对我来说,是开拓视野必读书籍,透过同人于野老师深入浅出又不是幽默(这很重要)的文字,我尝试去反思自己之前的思考方式,我是一个文科生,从高中开始就选择了文科,大学学的也是偏向文科向的经济学学科,所以思维方式上来说偏向文科,所谓逻辑是我倒大学之后开始接触了解的,所以思考问题的方式都是很想当然的文科路数,这本书则提供了全新的思维套路,于我可以说是一扇新的大门。
说回书,全书分成了 3 个部分,各个部分的主题不同,所以我接下来分开讲吧。
反常识思维
第一篇名为《反常识思维》,如题讲的是思维,意指所谓的理科生思维,这里的理科并非一般理解下的机械,而是科学的。
开篇的《“反常识”思维》,提到了双大脑的理论,即人类进化过程中先进化了“感性大脑”,历史漫长,随着人类进化后来产生了“理性大脑”,所以在面对发生的问题时,人们会先受到情绪大脑的影响,做出情绪上的判断,随后才会调用理性大脑。但是在现代社会下,情绪大脑的决断往往已经不再适应,所以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人们也应该为此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运用理性大脑做出决断,同样的理论我第一次了解是在刘未鹏老师的《暗时间》里读到的。
这一篇章的后面几篇文章则是对理性思维的应用,例如《真理追求者》《最简单概率论的五个智慧》《一颗阴谋论的心》《核电站能出什么大事》,这些文章就是通过利用理性思维的力量,通过概率、统计等科学的论证方法解释了生活中经常困惑我们,却又总是觉得迷迷糊糊的命题,告诉我们如何应该概率论的基本思想看待生活中的问题,读起来时时刻刻都有种“原来如此”奇妙感觉。其中比较精彩的论述还有对于真理辩论合理性的理性论证以及阴谋论之所以不成立的原因,处处都闪耀理性思维的光辉,读起来非常有启发。
这一篇章对我个人影响很大,突破了我惯常思考方式,启发思考所谓的科学、理性是什么?怎样才是理性地思考问题,我又为什么困惑?这些问题都能在这一篇章内找到答案。
成功学的解药
第二篇章名为《成功学的解药》,开头就对市面上流行的成功学路数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市面的励志成功学并是不科学理论而是心灵鸡汤八卦轶事或者个人感悟,只有可验证的能被复制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才是干货成功学。
作者引用科学研究的理论,提到了一个我以前从未思考过的命题,就是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所谓的成功学一直强调意志力的作用,却没有说明这个问题,而作者提到科学研究发现的结论,意志力的消耗,也就是自控行为的实现核心方法可以被科学地论证并检验,跟人体内的葡萄糖有关系,这个结论让我出乎意料的,它不是一碗浓厚的鸡血汤,而是冷静地告诉你为什么自己会失控,进而也通过科学手段证明了锻炼自控力的方法——锻炼自己以不习惯的方式处理问题。
那么干货成功学有没有告诉想要逆袭的人们方法呢?同人于野老师在其后的文章内也提到了方法,关键词是刻意练习,而且是在学习区内进行刻意练习,这个理论在其《匹夫怎样逆袭》的文章里被详细解释。
说回实际的应用,作为理性思维的应用,首先作者是对于读书方法进行了阐释,引用大牛们(达芬奇、钱钟书)做笔记的例子,对读书方法提出建议,即读书不能空读,用一句老话“先能把书读薄,再能把书读厚”,利用读书笔记系统化接受知识,只有被纳入自身知识结构中的知识才能称为知识,这样读书才有意义。以及接收资讯的新方法,利用信息的筛选机制,多重分层,多重筛选,最后真正接收更有价值的信息,而非通盘接受。还有很多丰富的细节如“信息密集度”、创新概念等,不一一展开,都非常值得一读。
这一章到最后好像又不是成功学了,它告诉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专业运动员,差距在于练习方法及积累,但是也让我知道差距所在,我了解才能进步。
霍金的答案
这一篇章,向我们揭开科研或者俗称学术界的面纱,告诉我们聪明的脑袋们都在想什么,他们是怎么做事的。以及科学是怎么建立自己的体系、迭代发展的。
我们作为民众,对待科学的态度应该是怎么样呢?书中也给出了相应的回答,答案听起来可能有些绕,正确对待科学研究地态度,正是用科学的方法理性地对待。作者告诉我们科学家们都是主观的,但这不妨碍科学本身的客观性,我们对科学研究没必要仰视,同人于野老师的观点是像下棋一样“俯视”它们。
这一篇章里最有意思的,我觉得是《怎样用统计实验检验灵魂转世假说》《一个关于转世的流行病学研究》,它们的意义在于,我们提出看似极其荒诞的命题,但作为理性的人,我们要检验它们,必须通过严格的科学方法,所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收获
《万万没想到》毫无疑问,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对我的影响显而易见,颠覆了很多原来在我脑海中的陈旧观念,动摇了一个文科生的看待世界的原有看法,对口味的提升也很有帮助,至少现在是读不了《读者》和《青年文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