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清明,去给老爷爷扫墓回来时途径一处,妈妈指着一座房子,说那曾是爸爸家的祖屋。远远望去,凋敝荒芜中的正厅还是飞檐高耸,阳光从屋顶的天井倾泻下来,穿透了前厅后堂,将后山的竹子、井边的青苔、茅草照得青翠。地上倒着一扇破旧的雕花木窗,就象这岁月,尘封已久。
爸爸的祖屋,我不认识。
我熟悉的是曾度过我童年生活的那座房子,那里有我的青苔藓,有我的黄茸毛的小鸡,还有我们兄弟姐妹的快乐成长。
故乡,是记忆的小河,随着年岁的增长,慢慢流淌汇聚成江河湖海……
时常想起老家农村那座童年的小屋,那是心底深处的一方净土,令我向往,让我回味……多年前,那幢小房子就已经不在了,新主人,在那块地上新建了自己的3层小楼房。虽然童年的小屋样子在心中已日渐模糊,心中对它的亲近感却与日俱增。
打开厅堂的两扇大门,屋里亮堂一片,我常常坐在门口那道高高的门槛上,双手撑着脑袋,静静地等着,等着爸妈回来。
在这之前,爸妈借住在一位好心的大婶家里,随着我们的相继出世,爸、妈决定借钱盖房子。那时用的是土砖,要靠自己挖来黄泥,炼匀,然后用模子手工制作。木头、竹子需要上山砍,妈妈那时已经怀上了弟弟,我们又太小,帮不上忙。没有办法,冬天大雪封山的日子还要挺着大肚子上山去砍竹子,夏天毒热的太阳下炼土砖。长时间的辛劳后,终于有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喝“圆工酒”的那一天很热闹,我们欢欢喜喜地搬进了新家,乡里乡亲来了很多,都来喝酒道贺。
弟弟是幸福的,他是我们兄弟姐妹中唯一在新房子里出生的孩子,弟弟又是不幸的,因为做房子妈妈劳累过度,营养不足,弟弟生出来就黑瘦黑瘦,身体很差,小时候经常生病,村里的老人看了说这孩子怕是难养。现在,弟弟也已是不惑之年,为人夫为人父了。但幼时缺乏营养导致的个头矮小确实没法改变了,为此,爸妈一直颇感内疚。
我们的房子傍山而建,就在山脚下。夏天,打开后厅门,就能看见满眼的青翠,伸手就能触及潮湿的苔藓,嫩绿的小草,还有长得枝枝蔓蔓的蛤蟆藤和满树黄灿灿的金银花。站在屋檐下,就能感受到迎面而来的清凉和这些野生植物散发的自然清新。屋后的流水沟,因为阴凉潮湿,常有些蚯蚓、小虫子在里面,这就成了我家小鸡的美食。我家的小鸡,有着淡黄色的茸毛,尖尖的小嘴和有力的爪子,你看他屁股一扭一扭地在前面走来走去,找食吃,不时发出“唧唧”的叫声,而我也是一扭一摆地跟在后面。(待续……)